當寶寶邁入4到6個月大,開始嘗試副食品,是每位新手爸媽的重要里程碑。從白粥、米精到米餅,這些看似簡單又無害的食物,常被認為是最適合初次接觸固體食物的選擇。然而,你知道這些「看起來很安全」的嬰幼兒食品,可能暗藏重金屬的風險嗎?

根據行政院消保處與消基會近年多次抽驗結果,部分市售嬰兒副食品竟被驗出鎘、砷等重金屬超標,甚至有產品的鎘含量高出法定標準近十倍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些問題產品不只出現在進口品牌,就連台灣本地製造的副食品也無法倖免。

為什麼嬰兒食品會出現這些有害物質?這樣的風險是否能避免?作為家長的我們,又能怎麼做才能守護孩子的健康?這篇文章將帶你一一釐清,並提供實用建議,讓我們一起從源頭開始把關寶寶吃進肚子的每一口。

重金屬從哪來?為什麼嬰兒食品會有鎘、砷、鉛?

很多家長聽到嬰兒副食品裡有「重金屬」,第一個反應是震驚,接著是疑問:為什麼這些毒物會出現在我們精挑細選、專為寶寶設計的食品裡?

其實,這些重金屬的來源往往不是人為添加,而是從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自然累積而來。像是稻米,本身就比其他穀物更容易從土壤和水中吸收砷(特別是毒性較高的無機砷),吸收能力甚至是其他穀類的十倍以上。至於鎘和鉛,則可能來自受污染的灌溉水、施肥用的工業副產物,或是重金屬含量較高的耕地。

這些問題在氣候潮濕、稻作頻繁的亞洲國家尤其常見。即使是強調「有機」或「無添加」的嬰幼兒食品,也難以完全避免原料在種植階段吸收重金屬的風險。更何況,一旦原料本身就已含有重金屬,後續加工製程若把關不嚴,就容易讓有害物質一路進入成品。

所以,重金屬不是從製造廠偷偷加進去的黑心成分,而是整個供應鏈中最難控制、卻也最需要重視的一環。

最新檢測結果揭露:市售產品問題頻傳

近幾年來,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陸續針對市售嬰幼兒副食品進行抽驗,結果令人擔憂:重金屬超標的問題並非偶發事件,而是「頻傳案例」。

2024年8月,行政院消保處抽查了24件嬰幼兒食品,其中僅有一件不合格,但問題非常嚴重,「芽米寶貝 鮮貝南瓜蔬菜粥」被驗出鎘含量高達0.390 mg/kg,超出法定標準近十倍。幸好該產品已全面下架並銷毀,代工廠也被命令限期改善,後續產品經複查未再檢出鎘。

同年,消基會也針對市售40件以米類為主要原料的嬰兒副食品(如米餅、米泥、粥品等)進行重金屬檢測,結果發現5件產品鎘含量超標,其中4件使用糙米為主原料。此外,還有3件來自韓國的進口產品,其無機砷含量超過韓國自家標準,雖然目前台灣尚未針對這類產品訂定無機砷限量,仍引發安全疑慮。

其實,這並非首次出現類似問題。早在2020年,消基會調查20件嬰兒米粉與米餅產品時,也曾發現4件產品鎘超標。當時的數據顯示,無論是白米還是糙米製成的副食品,都有潛在的重金屬風險。

這些調查清楚揭示出一個現實:即便市面上嬰兒食品琳瑯滿目、包裝標榜「健康」、「純天然」、「無添加」、「安心食材」,仍然可能潛藏重金屬的危機,而家長往往難以從外觀或標示中察覺異常。

重金屬對嬰幼兒的危害:不容忽視的健康風險

你可能會想:「這些檢出值看起來很低,真的有那麼嚴重嗎?」但對正在發育中的嬰幼兒來說,即使是微量的重金屬,也可能造成長期且無法逆轉的影響

根據《食品科學最新觀點》期刊的研究,嬰幼兒因為代謝尚未成熟、體重輕、食物攝取量相對高等特性,對重金屬特別敏感。常見的風險包括:

  • 智力發展受損:鎘、鉛、砷都會干擾大腦發育,可能導致IQ下降、學習力減弱。
  • 神經系統傷害:重金屬會破壞神經連結,增加注意力不集中、過動等行為問題的機率。
  • 腎臟與血液問題:長期攝取鎘會累積於腎臟,引發慢性腎病變;鉛則可能造成貧血。
  • 癌症風險提升:無機砷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,長期暴露恐增加未來罹癌機率。

特別需要注意的是,重金屬沒有安全濃度門檻。這代表即使每次攝取量不高,但若長期持續累積於體內,就有可能造成慢性中毒。這也是為什麼多國已陸續針對嬰兒食品加嚴標準,並強調「零檢出才是最安全的底線」。

對於處於黃金發展期的寶寶來說,這些看不見的毒素,其實正悄悄左右他們未來的健康軌跡。

家長該如何選擇?預防比事後補救更重要

重金屬的風險雖然無法完全避免,但透過聰明的選擇與日常習慣的調整,家長仍然可以大幅降低孩子的暴露機會。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:

  • 仔細閱讀標示內容:選購嬰幼兒食品時,務必確認產品上是否標示清楚的「適用年齡」、「原料來源」、「產地」與「製造商資訊」。有時候,市面上雖未特別標示「適用年齡」,但外觀與包裝容易讓人誤認為是嬰幼兒可食,這類產品更應提高警覺。
  • 避免過度依賴糙米產品:糙米雖然富含營養,但因保留外層胚芽與米糠,也更容易累積重金屬。消基會檢測中超標的產品,多以糙米為主成分,因此可考慮交替選擇白米製品或其他穀物來源。
  • 選擇檢驗報告透明的品牌:有些業者會主動公布第三方檢驗報告,但仍需留意報告的內容與適用批次,建議消費者不定期查看品牌的最新資訊或政府抽檢公告。
  • 飲食多樣化,降低累積風險:別讓孩子長期攝取單一類型副食品,改以輪替各類安全食材,降低重金屬累積在特定來源的機會。
  • 日常排毒支持也很重要:雖然無法完全杜絕重金屬接觸,但可以從日常營養著手,補充足夠的纖維、維生素C、硫化物(如洋蔥、大蒜)等天然營養素,有助身體代謝與排出體內毒素。近期也有研究顯示,特定益生菌菌株如 Lactobacillus plantarum NBM01 及 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 NBM04具備吸附重金屬的潛力,是安全的日常輔助方式之一。

保護孩子,不只是挑選標榜「無添加」的產品而已,更是需要了解背後的風險與主動採取預防措施,才是真正的安心之道。

不能只是消費者在努力:政府與業者的責任

家長雖然可以透過選擇與知識守護孩子健康,但食品安全的根本,仍有賴政府制度與業者責任的共同把關

台灣現行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》對嬰幼兒食品中鉛與鎘已有明確限量,例如:嬰幼兒穀物類副食品的鎘限量為0.04 ppm,遠低於一般成人食品標準。然而,對於砷(尤其是無機砷)在嬰兒食品成品中的含量,目前仍未設立明確上限。這使得即便有產品檢出高比例的無機砷,仍可能因「未違規」而繼續合法販售。

值得肯定的是,政府已意識到問題。自113年起(2024年),台灣將針對特定嬰幼兒食品加嚴重金屬鉛的限量,同時也增訂了鎘的規範。但這還不夠:

  • 政府應加速參考國際標準,如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(Codex)針對白米及糙米設定的無機砷上限(分別為0.2與0.3 ppm),儘速擬定我國成品砷含量的安全標準
  • 強化源頭管理與農地監測制度,從原料就減少重金屬風險。
  • 定期公布抽檢結果與問題商品名單,建立透明資訊平台。
  • 要求業者自主管理與檢驗,並對標榜嬰幼兒專用的產品加重違規罰則,確保其符合更嚴格的食安門檻。

畢竟,嬰兒食品不是普通商品,它們進入的是人體最脆弱、最需要保護的階段。讓消費者承擔所有風險,從來都不是公平的選項。

再貴的副食品,也不應拿孩子的健康冒險

從一碗米精開始,是孩子探索食物世界的第一步,也是父母守護健康旅程的起點。市面上的嬰幼兒副食品琳瑯滿目,價格不一、標榜多元,但無論多高級、多天然,只要食品中存在重金屬污染的可能,就不應進入寶寶的嘴裡。

這不是要製造恐慌,而是提醒我們:副食品的安全,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。即使政府加強稽查、業者自我檢測,也無法完全消除風險,因此父母仍需具備基本判斷能力與知識背景,才能幫孩子做出更安心的選擇。

除了慎選產品,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主動建立「預防與自我保護」的機制:讓寶寶接觸多樣化的天然食材、降低對單一來源的依賴,是避免重金屬長期累積的第一步。挑選產品時,可優先考慮有明確檢驗報告、來源透明的品牌,並儘量避免標示不清或模糊標榜「全齡適用」的商品。更進一步的保護,可以透過攝取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C與天然硫化物的食物幫助身體代謝毒素。近年也有研究顯示,特定益生菌如具有吸附與降低體內重金屬的潛力,作為日常保健的輔助方式之一。

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,是一個重金屬限量標準更嚴格、資訊更加透明的嬰幼兒食品市場;讓每位父母不必戰戰兢兢地挑選副食品,也能放心地說:「這是我願意讓孩子吃的東西。」

守護孩子的健康,是家庭的責任,更應該是整個社會與制度共同努力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