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2021 年,一份震驚美國社會的國會調查報告揭露,許多知名嬰兒食品品牌含有「遠高於安全標準」的重金屬,包括鉛、砷、鎘與汞。這些毒性元素與寶寶的腦部發育、神經系統健康密切相關,對嬰幼兒造成潛在且不可逆的傷害。當時的調查雖掀起輿論風暴,但法規反應卻遲緩,許多產品依然未被強制揭露數據,讓爸媽難以安心。
終於,加州在 2023 年通過 AB 899 法案,要求所有在州內製造或販售的嬰兒食品必須定期檢測重金屬,並自 2025 年起公開檢測結果。這不只是地方政策,更可能改變整個嬰兒食品產業的運作模式。本文將帶你全面了解這項新法的規定、對消費者的影響,以及爸媽該如何主動保護寶寶遠離重金屬的威脅。
加州 AB 899 法案於 2023 年 10 月正式簽署通過,針對 2 歲以下嬰幼兒食用的產品(不含嬰兒配方奶),提出一系列針對重金屬的檢測與揭露規定。以下是重點整理:
🔍 檢測要求:
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,所有在加州製造、銷售、運送或販售的嬰兒食品,必須每月至少一次,由合格實驗室檢測其產品中是否含有砷(Arsenic)、鉛(Lead)、鎘(Cadmium)與汞(Mercury)等四種重金屬。檢測對象是每一批次產品的代表樣本,確保數據具代表性。
🌐 資訊揭露:
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,製造商需在自家官網公開每一批次的檢測結果,並透過產品包裝上的 QR code,讓消費者能掃描查詢。揭露資訊需包含各重金屬的實際含量、產品批號,以及連結至美國 FDA 對該類毒性元素的指引或建議。
⚠️ 超標仍可販售?
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產品中某些重金屬含量超過 FDA 的「行動準則(action level)」,產品仍可在市場上流通,但業者「必須」揭露實際數值,供消費者自行評估風險。
👶 適用範圍與例外:
本法案適用於所有供兩歲以下嬰幼兒食用的食品(含市售嬰兒副食品、果泥、肉泥、穀物等),但不包括嬰兒配方奶。私標、自有品牌商品也包含在規範內。
這項法案不只強調透明,更是將食品安全責任正式壓回製造端。品牌不能再「選擇性」分享數據,而是必須全面攤開,接受消費者檢視。
雖然 AB 899 是加州的地方立法,但它的影響早已跨越州界,甚至擴及全球。原因無他:加州是全美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,許多嬰兒食品品牌若要繼續在該州銷售,勢必得全面配合法規調整。與其只為加州製作一套包裝與標籤,不如全面推行相同的標準,來得更有效率。因此,已有多家國際品牌如 Gerber、Beech-Nut 宣布將在全美同步推出 QR code 重金屬揭露機制。
這樣的趨勢對台灣爸媽來說,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重點:
台灣目前尚無類似的強制揭露法規,但 AB 899 的上路,很可能加速亞洲市場的相關討論與政策倡議。畢竟,所有父母都想知道,自己給孩子吃下肚的,到底是什麼。
AB 899 雖然強制揭露檢測結果,但這不代表所有消費者都能輕鬆看懂這些數據。事實上,透明不等於容易理解,甚至可能因資訊過於技術性而造成反效果。
許多 QR code 連結的頁面目前只是提供檢測報告 PDF,列出像是「鉛:5 ppb」、「砷:8 ppb」這樣的數值。對一般爸媽來說,這些「ppb(十億分之一)」的單位既抽象又缺乏參照點,很難判斷這樣的數字是安全還是風險。
👩⚕️ 專家建議:數據需要「脈絡」才有意義。
像是美國 FDA 對嬰兒食品的鉛建議上限為 10 ppb,對根莖類蔬菜與穀物產品為 20 ppb,但這些參考值大多屬於「建議」或「行動指引」,而非強制標準。因此,即使產品超過,也不一定違法,但爸媽看到超標數字,卻容易產生恐慌。
💬 有專家建議,品牌應在 QR code 頁面加入更多說明,例如:
沒有這樣的脈絡,消費者可能誤判風險,導致對整體食品安全失去信任,甚至選擇錯誤替代方案。
因此,AB 899 是透明的第一步,但「有效傳達」才是關鍵的第二步。
重金屬污染不是單一品牌的問題,而是整個食物鏈從土壤到餐桌的結構性問題。醫師與毒理學專家都提醒:重金屬「無法完全避免」,即使是自製副食品,也可能因食材本身受到土壤污染而含有微量鉛、砷、鎘或汞。
既然如此,爸媽可以從哪些方向著手,幫助寶寶降低風險?
✅ 1. 多樣化飲食,降低單一來源累積風險
長期食用同一類型的食物,可能導致特定重金屬累積。舉例來說,米類製品(如米餅、米糊)特別容易含有較高的無機砷。建議交替餵食不同來源的主食,如燕麥、藜麥、小麥或大麥,並搭配多種顏色的蔬果,增加營養密度也分散風險。
✅ 2. 閱讀標示,避免「加水稀釋」的產品
有些品牌為了降低重金屬檢測數值,可能刻意添加大量水分。若你發現產品成分表第一項是「水」,那就要特別小心:這代表實際營養成分含量可能偏低,寶寶容易吃不飽、攝取不到足夠的蛋白質與脂肪。
✅ 3. 選擇願意揭露、通過第三方認證的品牌
像是美國的 Clean Label Project 就會頒發認證給那些重金屬含量遠低於建議上限、並定期送驗的品牌。這類品牌多半在官網或包裝上主動公布資訊,爸媽選擇起來更有依據。
✅ 4. 日常預防重金屬累積:營養補充與益生菌輔助
如果擔心寶寶體內已有累積,可與兒科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檢測或進行營養排毒。近年研究也指出,特定益生菌菌株具有輔助清除重金屬的潛力。例如:
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NBM04
這些菌株能透過腸道結合重金屬、減少吸收並加速排出,作為日常保健是值得考慮的選項。
與其每次看到重金屬檢測數據才驚慌失措,更根本的解法,是從源頭減少污染的可能性。事實上,許多專家指出,只要從農業生產到原料採購端進行改善,重金屬的含量其實是可以大幅降低的。
🌱 食品業者的責任:選擇低污染原料與友善農法
土壤與水源的污染,是導致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的最主要來源。企業若能從產地開始把關,例如:
避免重金屬殘留農藥與化肥的使用
這些做法不僅能減少重金屬含量,也有助於提升土壤微生物健康,進一步提升作物的營養密度。
🏛 政策與制度的角色:土壤與水源管理刻不容緩
如果政府能制定更嚴格的農地重金屬監控標準,並推動「安全產地」制度,將可有效提升整體食材安全。對於台灣這樣農地密集的小島來說,這樣的源頭管理甚至比終端檢測更重要。
👶 爸媽日常補強:益生菌與營養素雙管齊下
除了外在防堵,也可透過日常補充具有重金屬結合能力的益生菌菌株,如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 與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NBM04,提升腸道對重金屬的屏障力。同時確保寶寶攝取足夠的鐵、鈣、鋅等微量元素,也能降低體內對重金屬的吸收率。
加州 AB 899 法案的實施,象徵著嬰兒食品安全進入全新的時代。從「品牌說了算」,走向「數據攤在陽光下」,這是消費者的一大勝利。然而,透明不應只是靜態的揭露,更要引導我們採取更積極的行動。
對政府來說,這是重新檢視食安政策與農業源頭管理的契機;對品牌來說,是誠實面對原料品質與供應鏈風險的挑戰;而對爸媽來說,則是一堂寶貴的「健康教育課」,提醒我們該如何透過日常選擇,降低寶寶暴露在有害物質中的機會。
無論你身處加州、台灣或世界任何角落,都無法完全避免接觸到環境污染與重金屬風險。但我們可以選擇相信數據、學會解讀風險、善用營養工具與益生菌幫助身體排毒。與其逃避,不如主動面對。這就是 AB 899 想帶給所有家庭的啟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