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「吃得健康」早已成為現代消費者的核心追求,其中「零添加」、「天然無害」等標示也成為食品包裝上的熱門關鍵詞。然而,近期中國知名醬油品牌千禾味業旗下的「千禾0」醬油卻在打著「零添加」招牌的同時,被檢出含有具有潛在致癌風險的重金屬鎘,震撼市場與消費者。
這場風波不僅重創品牌聲譽,更引爆社會大眾對「零添加」標示可信度的廣泛討論。更重要的是,事件揭露了一個被忽視的現實:即便食品中未添加任何人工化學物質,天然原料本身也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污染物。在追求「乾淨標籤」的同時,我們或許更該提高警惕的是食品的原料本身是否已受到污染的問題。
千禾風波,是一次對「零添加」迷思的警鐘,更是一場關於食品安全認知的集體修課。
2025年3月,中國《消費者報導》雜誌公布一份針對中國市售「零添加」醬油的抽檢報告,引發軒然大波。在13款標榜「零添加」的醬油樣本中,竟有多達12款被驗出含有重金屬鎘,其中千禾味業的「御藏本釀380天醬油」檢出鎘含量為0.0110 mg/kg,排名第四。
鎘是一種對人體無益且有毒的重金屬,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腎臟受損、骨骼病變,甚至具致癌與致突變風險。雖然此次千禾產品的鎘含量未超過中國現行食品安全標準的限值,但消費者的反應卻異常強烈。原因不只在於「檢出鎘」這一事實,更因為該產品瓶身明顯印有「千禾0」標誌,強化了其「健康、無害」的品牌印象,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的失望與憤怒。
消息曝光後,千禾味業股價連續下跌,四個交易日內市值蒸發高達9.5億元人民幣。這場信任危機不只對企業造成重大財務衝擊,也點燃了社會對「零添加」標示誠信的全面質疑。
風波爆發後,千禾味業火速發佈聲明進行澄清,強調「千禾0」醬油未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或化學添加物,產品所檢出的鎘來自天然原料如水與土壤,含量亦低於相近食品類別的國家標準限值。公司更引用中國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指出,該標準中並未對醬油的鎘含量設立明確限值。
對於「千禾0」這一名稱是否具有誤導性,千禾則表示該詞為註冊商標,是用來區分公司旗下的零添加系列產品,並無「欺騙性」用語之意。公司強調,「零添加」僅指製程中未額外加入食品添加劑,並不等於產品中不含任何外來或天然成分。
然而,這番解釋並未真正平息消費者的不安。網友質疑:「明明知道原料有可能殘留重金屬,卻還打著『0』的大字來塑造健康形象,這不就是文字遊戲嗎?」也有專家指出,當「零添加」的行銷語言與實際風險之間產生落差時,企業就有責任主動說清楚講明白,不能僅靠合法來規避道德責任。
這場風波的爭議焦點,也由「是否合格」進一步轉向「是否誠實」。
在許多消費者心中,「沒有添加物」就等於「更安全、更健康」,但這起事件提醒我們,食品安全的風險不只來自人工添加,還可能潛藏於天然原料之中。像是鎘與砷等重金屬,本就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水、土壤與農作物中,即便未經加工或外加,仍可能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。
以鎘為例,它無色無味、難以代謝,長期攝取後會在人體內累積,造成腎功能損傷、骨質疏鬆,甚至增加罹癌風險。而這些物質的存在與否,往往取決於原料的產地、水源、農業用地的重金屬殘留情況,而非單純靠食品標籤能解決。
對於「千禾0」事件,雖然企業強調所有原料符合檢驗標準,但實際上並非所有標準都針對重金屬設立明確限值,許多灰色地帶仍存在。這讓「零添加」在某些情況下變成了一種過度簡化甚至誤導的說法,讓消費者放鬆警覺、誤以為健康風險已經被排除。
食品真正的安全,不能只靠行銷詞彙,更需要從源頭原料把關,並透過透明的檢測與風險溝通,讓消費者看見一整條供應鏈的真實狀況。
在「千禾0」醬油事件引發輿論關注之後,2025年3月27日,中國國家衛健委與市監總局聯合發布了最新一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。其中最受矚目的一項,正是《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》的修改,明確規定未來不得再在標籤上使用「不添加」「零添加」等語句對配料進行特別強調。
這一規範雖然設有兩年過渡期,將於2027年3月正式上路,但已足以對整個食品產業產生深遠影響。許多過去以「零添加」作為主要行銷訴求的企業,未來勢必需要重新思考品牌溝通策略與包裝設計。
針對新標準的發布,千禾味業也迅速表態支持,並承諾會在過渡期內完成標示調整。然而,事件已讓消費者對「千禾0」這個商標產生強烈質疑。即使商標本身合法,但在新國標明令禁用相關用語的背景下,該品牌是否能繼續沿用這一識別,仍有待觀察。
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,新國標的推出不只是一次技術性的修訂,更是一種針對食品標示語言的制度性整頓。它傳遞出一個明確訊號: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,模糊、擦邊、誤導的行銷語言將不再被容忍。
雖然這場「千禾0」風波發生在中國,但對重視食安的台灣消費者而言,同樣具有高度警示意義。近年來,「無添加」、「純天然」、「0%人工成分」等標語早已在台灣食品市場蔚為風潮,許多消費者也習慣將這類標示視為選購指標,彷彿只要沒有人工添加,就等同於健康無虞。
但事實是,風險往往不只存在於「加進去什麼」,更潛藏在「原本就有什麼」。天然農作物若栽種於受污染的土壤、水源環境中,同樣可能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,而這些並不會因為「零添加」的字眼而自動消失。
因此,台灣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,除了關注成分標示,更應該關心產品來源、檢測報告與品牌的整體透明度。特別是對於訴求健康的孕婦、孩童家庭等敏感族群,更需要具備辨識與質疑行銷語言的能力。
此外,在無法完全避免接觸環境污染的現實中,建立「預防性排除重金屬」的觀念也至關重要。重金屬一旦進入人體不易代謝,長期累積將影響健康,尤其對發育中兒童與懷孕婦女的危害更大。因此,平日透過攝取具有排毒潛力的營養素與益生菌、維持良好代謝功能,讓身體具備自我清除機制,是每個人都該重視的日常保養。
誠實標示與健康防護,缺一不可。面對愈來愈精緻的行銷語言,唯有資訊透明與主動防範,才能讓自己與家人吃得更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