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你以為看起來無害、甜甜脆脆的嬰兒米餅,真的是「寶寶專用、爸媽安心」的保證嗎?
2024年,消基會針對市售嬰幼兒米類製品進行重金屬檢測,結果一出震驚不少家長:在40件樣品中,竟驗出1件鉛超標、5件鎘超標,還有多達17件的總砷含量超過國外標準。這些商品不僅在藥局、嬰童用品專賣店、母嬰電商平台上普遍可見,甚至有不少標榜「全家可食」、「天然有機」、「無添加」,讓人難以懷疑其安全性。
但這場風波不只是檢驗數字那麼簡單。它揭開了嬰幼兒食品檢測標準、法規空隙與市場混淆的多重問題。當寶寶從四個月開始接觸副食品,這些看似無害的米製品,真的能完全信任嗎?當品牌形象與包裝語言模糊了使用對象,當法規只規範原料卻忽略成品,父母該如何為孩子把關?
本篇文章,將從這次重金屬事件出發,帶你一次了解市售嬰幼兒米食產品背後的真實風險與預防對策。
2024年2月,消基會從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母嬰用品專賣店、藥局及網路平台,隨機購得40件以白米、糙米或胚芽米為主的嬰幼兒米製產品,品項涵蓋粥、米糊、米餅、米條、米棒、米圈圈等。其中,國產樣品28件,進口樣品12件,來自韓國、日本等地。
檢測結果顯示,若以我國針對嬰幼兒副食品所訂的標準來看,有以下情形: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超標產品多數含有糙米成分,而糙米比白米更容易吸附鎘與砷等重金屬。雖然部分產品在外包裝上並未明確標示「適用嬰幼兒」,但因外觀設計、陳列區域或標語如「全家可食」、「寶寶點心」等,易使消費者誤以為適合嬰幼兒食用,成為潛在誤食風險。
而消基會也坦言,砷在我國現行法規中並未針對嬰幼兒食品成品設下明確限量,因此參考新加坡、南韓與歐盟的標準後,這些超出範圍的數值仍值得警惕。
檢測報告一出,社會譁然,但風波也在數日內持續擴大。多家品牌業者出面自清,指出消基會公布的檢驗結果與他們自行送驗的報告不符。舉例來說,「郭老師寶寶米餅」即表示同批產品經過台北市衛生局與經衛福部認可的實驗室複檢後,重金屬含量均未超標,質疑初步檢驗的實驗室並不具備嬰幼兒食品專門認證資格。
另一方面,有營養師將消基會的檢測資料轉發至社群媒體,並製作出「重金屬超標名單」,卻未完整揭露樣品選購原則與實際用途分類,導致消費者誤以為所有產品皆為嬰幼兒專用,進而引發家長恐慌、商家退貨與商品下架。消基會後續發出再聲明,強調其檢測範圍包含「未明確標示但可能被誤認為適用於嬰幼兒」的商品,並呼籲業者與公眾應審慎解讀報告內容。
更具爭議的是部分超標值其實相當接近標準值,例如鉛超標樣品的檢出值為 0.057 ppm,而標準為 0.050 ppm;鎘的檢出值也多集中在 0.045〜0.057 ppm 之間。考慮到實驗室檢測本就存在數據不確定性與前處理偏差,專家指出,若無進行二次驗證或交叉比對,即對外公布檢驗結果,不僅有可能誤傷無辜,也恐損及整體食品檢測制度的公信力。
這場事件不僅揭露產品風險,更凸顯出台灣在嬰幼兒食品檢驗標準不足、法規未健全、資訊流通易失真的多重困境。
雖然本次部分產品的超標數值看似微量,但對於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的嬰幼兒來說,重金屬的危害可能是長期且不可逆的。
根據2019年刊登於《食品科學最新觀點》(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)的研究,嬰兒與幼兒因體重較輕、腎肝尚未發育成熟,對重金屬的吸收率更高、排毒效率更低。其中,以鉛、鎘、無機砷的毒性風險最受關注:
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金屬多數無法經由人體自行代謝排出,會長期儲存在體內造成累積性傷害。這也正是為什麼,哪怕只是微量、邊緣值的超標,在嬰幼兒食品中仍必須特別謹慎。
在法規尚未完善之前,父母要如何為孩子挑選相對安全的米製品?以下是幾項實用選購建議,幫助爸媽避開潛藏的風險地雷:
看清楚包裝標示與適用年齡
並非所有外觀看起來「寶寶適用」的產品,實際上都是為嬰幼兒設計。有些標榜「全家可食」、「天然無添加」的產品,其實未經專為嬰幼兒設計與檢驗。選購前請仔細確認是否標示「適用○月以上嬰幼兒」,並留意是否有完整成分與營養標示。
避免過度依賴品牌與通路信任
即使是在母嬰用品店或藥局販售的商品,也不一定都符合嬰幼兒專用的檢驗標準。品牌信任固然重要,但不能取代父母對標示與檢驗資訊的判讀能力。
留意成分,尤其是糙米
糙米雖富含纖維與營養,但也是吸附鎘與砷風險最高的穀物。若選購以糙米為主的產品,應更加謹慎,並避免單一產品長期食用。
查詢是否有第三方檢驗報告
有些業者會主動送檢,並在官網或包裝上附上檢驗合格證明。父母可以主動查詢產品是否通過可信賴的第三方實驗室檢驗,並確認該報告適用於同一批次的商品。
食物來源多樣化,避免單一依賴
就算是檢驗合格的商品,也建議不要天天吃同一品牌或同一類型產品。食物多樣化不僅可均衡營養,也能降低特定重金屬長期累積的風險。
每一口送進孩子嘴裡的食物,都是父母無形中的選擇與責任。在缺乏完善制度保障的情況下,提升自我判斷力,是目前最有效的保護方式。
在現實生活中,重金屬幾乎無所不在,不只存在於嬰兒食品,還可能來自水源、空氣、器皿、甚至母親懷孕期間體內殘留的毒素。完全避免接觸幾乎不可能,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法幫助身體代謝與排除。
其中,近年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,便是某些具有螯合(吸附)能力的益生菌菌株,可以協助減少腸道對重金屬的吸收,進一步降低體內累積的風險。
特別是來自台灣本土分離出的益生菌菌株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 與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NBM04,在實驗中展現出吸附鉛、鎘等重金屬的潛力,有助於透過腸道自然代謝排出體外。這類菌株可作為日常保健的補充選擇,尤其對長期攝入風險較高的族群,如嬰幼兒與孕婦,更具潛在保護效果。
除了益生菌的輔助作用,日常還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減少重金屬攝入風險:
面對環境中無法避免的污染風險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危機意識,更要有預防思維與長期管理的智慧。當父母願意多做一點功課,孩子就能少受一點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