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閉症與環境因子:我們該擔心什麼?

自閉症光譜障礙(ASD)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展狀況,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它主要與遺傳有關。然而,越來越多研究指出,環境因子也可能在關鍵發育時期中扮演重要角色。其中,「孕期重金屬暴露」成為備受矚目的潛在危險因子。

重金屬如汞、鉛、砷、鎘等,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,包括食物、水源、空氣,甚至是市售的嬰兒副食品中。這些金屬一旦進入孕婦體內,可能會穿越胎盤,影響胎兒的大腦發育,進而提高未來罹患自閉症的風險。

對於正在備孕、懷孕中的媽媽,甚至是正照顧幼兒的家庭而言,了解這些風險、採取主動預防,是守護下一代健康的重要第一步。

哪些重金屬與毒素與自閉症有關?

在眾多潛在的環境風險因子中,汞(Mercury)、鉛(Lead)、砷(Arsenic)、鎘(Cadmium)與鋁(Aluminum)被多項研究反覆點名與自閉症風險有關。這些重金屬不只在工業環境中出現,實際上,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可能接觸到它們:

  • 汞:常見於大型掠食性魚類(如旗魚、鯊魚、鯖魚)、某些牙科填料、工業排放,曾經也出現在疫苗添加物中。
  • 鉛:來自老舊建築的鉛漆、含鉛水管、土壤、空氣污染,以及部分廉價金屬製品或玩具。
  • 砷與鎘:可能存在於受污染的地下水、稻米、香菸煙霧、農藥或肥料中。
  • 鋁:作為某些疫苗與食品添加物中的成分,也可能透過鍋具或包裝材料進入體內。

這些金屬之所以危險,是因為它們可以穿越胎盤屏障與血腦障壁,直接進入胎兒的大腦,干擾神經元的發育、突觸形成與免疫調節。即使暴露劑量不高,只要發生在胎兒大腦快速發育的關鍵時期,也可能產生深遠影響。

最新科學研究怎麼說?從牙齒到尿液的證據

過去幾年,全球多項大型研究陸續發現,自閉症兒童體內的重金屬含量,不僅高於一般兒童,甚至可能與症狀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。

一項針對嬰兒乳牙的研究指出,自閉症兒童牙齒中的鉛含量遠高於一般兒童,鋅與錳的吸收則相對不足。牙齒能保留胎兒時期的金屬暴露紀錄,這樣的差異顯示問題可能早在出生前就已經開始發生。

另一篇 meta-analysis 統合了超過 5,000 名兒童的資料,證實 ASD 兒童在血液、尿液與毛髮中均有較高濃度的汞、鉛與砷,其中亞洲與歐洲地區的差異最為顯著。此外,孕婦在懷孕期間尿液中鎘與銫濃度升高,也與孩子三歲後被診斷為自閉症有顯著關聯

不只如此,研究發現,自閉症症狀的嚴重程度,與尿液中重金屬的排出量以及紅血球中穀胱甘肽(GSH)含量密切相關。這意味著,體內累積愈多的毒性金屬,且排毒能力較差的孩子,可能症狀也越明顯。

重金屬對大腦的傷害機制

重金屬對神經系統的破壞,遠比我們以為的更全面。多項研究指出,這些金屬進入胎兒體內後,可能從多個層面干擾大腦的正常發育,包括:

  • 氧化壓力與粒線體損傷:汞、鉛與鎘等金屬會促進自由基(ROS)的產生,破壞細胞膜、DNA 與粒線體功能,導致神經元提早死亡或功能異常。
  • 腦部發炎與免疫激活:重金屬會刺激腦部的星狀細胞與小膠質細胞,釋放大量促發炎細胞激素(如 IL-6、TNF-α),這些物質在自閉症患者體內普遍偏高。
  • 髓鞘發育受阻:鉛與鎘會抑制髓鞘相關蛋白(如 MBP)的表現,使神經傳導速度下降,影響腦部連結與訊號整合。
  • 突觸與神經傳導功能異常:汞會造成穀氨酸過度釋放,導致神經毒性;而鉛則會干擾鈣離子通道,降低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效率。

此外,這些金屬還會與如鋅、鈣、鐵等必需微量元素競爭結合位置,干擾細胞內許多需要金屬離子參與的訊號通路與酵素活性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即便血液中鋅含量正常,仍可能因為「金屬競爭」而出現功能性缺鋅的情況。

這些干擾大多發生在胎兒大腦高速發育的時期,後果可能是長期且不可逆的。

參考文獻:Metal Profil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: A Crosstalk between Toxic and Essential Metals

嬰兒食品風暴:美國司法行動與全球關注

2021 年,美國國會發布了一份震撼育兒界的報告,揭露多家知名嬰兒食品品牌(如 HappyBABY、Gerber、Earth’s Best、Plum Organics 等)產品中含有超標的砷、鉛、鎘與汞。這些重金屬不僅超過 FDA 建議的安全門檻,甚至在部分產品中,製造商內部測試早已顯示其超標,卻仍持續販售。

消息一出,引發軒然大波。隔年,加州一家律師事務所代表患有自閉症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(ADHD)的兒童家屬提出訴訟,控告多家食品公司「明知產品含毒卻未警示」,導致孩子長期食用後出現神經發展問題。

律師指出,嬰幼兒對重金屬的吸收率高達成人的 40–90%,加上其排毒能力尚未成熟,即便是低劑量、長期暴露,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在一項雙胞胎研究中亦發現,早期生命階段的重金屬暴露差異,可能與自閉症風險有關。

這場「嬰兒食品風暴」不只在美國發酵,也讓全球對食品重金屬污染的監管鬆散問題開始重新審視。近年來台灣耶多次爆發食品或日用品中檢出重金屬的案例,包含多款進口和國產的市售嬰兒副食品和米製品被檢出含有砷、鉛、鎘超標,引發家長恐慌。

這些案例顯示,重金屬污染不分國界、不分品牌、也不只發生在落後地區。它提醒我們:即使在法規相對健全的社會中,監管漏洞與產業黑箱依然存在,家長與消費者絕不能掉以輕心。

預防與行動:減少暴露的實用建議

雖然重金屬無所不在、難以完全避免,但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,我們可以有效降低胎兒與嬰幼兒的暴露風險,特別是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。

以下是幾個具體建議:

  • 🐟 選擇低汞魚類:避免攝取汞含量高的魚種如鯊魚、旗魚、鯰魚;多選擇鮭魚、鱈魚、虱目魚等相對安全的來源。
  • 🍼 自製副食品、變換穀類:不同穀物的重金屬吸收量不同,避免長期只吃單一米製品。糙米、燕麥、藜麥等輪流搭配更安全。
  • 🚰 注意飲水與環境品質:定期檢測家中飲水來源,使用活性碳濾水器或逆滲透設備可降低污染風險。居家附近若有老舊建築或工業設施,應提高警覺。
  • 🧃 避免果汁與高風險加工食品:果汁中的砷與鉛殘留曾多次被揭露,嬰幼兒應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,避免習慣性喝果汁。
  • 🧴 挑選安全無毒產品:避免使用來源不明的玩具、塑膠製品與化妝品,尤其是來自管制鬆散地區的產品。
  • 🥬 補充抗氧營養素與鋅:多攝取富含硒、鋅、維生素 C/E 的天然食物,有助於抵抗氧化壓力、增強排毒功能。

此外,近年研究也發現,某些益生菌菌株具備與重金屬結合並協助排除的能力。例如,Lactobacillus plantarum NBM01 與 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 NBM04,經研究證實能結合鉛與鎘等金屬,幫助身體降低累積負擔,特別對孕婦與兒童族群是溫和而有效的輔助選擇。

在日常中補充這類益生菌,不僅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,也可能成為對抗潛在重金屬暴露的預防性防線。

重金屬暴露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,科學界雖尚未有絕對定論,但目前證據已足以提醒我們:面對這類難以察覺、卻可能長期累積傷害的污染源,預防永遠勝於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