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Designed by Freepik
近期,一起「中藥鉛中毒事件」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,台中一戶人家在服用來自某中醫院所的自費中藥粉後,出現鉛與汞中毒症狀。檢驗結果顯示,這些藥粉中鉛含量竟高達 15,000 ppm,汞也超過法定標準。這不僅挑戰了民眾對中醫藥的信任,也再次將「中藥與重金屬風險」推上社會焦點。
調查中,中醫師坦言藥粉中含有硃砂,主要用來幫助患者改善失眠。硃砂自古就是鎮靜安神的礦物藥材,但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(HgS),與鉛中毒沒有直接關聯。
那麼,高含量鉛又是從哪裡來的呢?
專家懷疑,有可能有人以外觀相似、價格便宜得多的「鉛丹」(Pb₃O₄)冒充硃砂。鉛丹色澤紅亮,肉眼難以分辨,但早已被禁止作為內服藥物使用,只能外用。若真有摻偽情況,這顯示藥材供應鏈、驗證機制與臨床使用環節存在漏洞。
其實,台灣早在 2004 年就禁止硃砂入藥,並訂定多種中藥材的重金屬含量上限(鉛 30 ppm、汞 2 ppm、鎘 2 ppm)。
然而,在市場上,部分來路不明或未經檢驗的中藥粉、草藥丸和偏方,仍可能混入超標重金屬,特別是沒有清楚標示或經官方認證的產品,風險更高。
慢性鉛、汞中毒常被忽略,因為早期症狀並不明顯——可能只是疲倦、失眠、記憶減退、腸胃不適,讓人誤以為是原本疾病惡化,卻不知是重金屬長年累積的結果。
造成污染的原因可能包括:
Designed by Freepik
儘管重金屬風險存在,但合理、安全使用中藥仍是可行的。以下是避免風險的幾項建議:
特別是沒有標示、非正規通路取得的「自磨藥粉」與民間偏方。
像硃砂、雄黃、鉛丹等礦物藥雖有歷史,但現代醫學已證明其毒性遠大於效益。應堅持不使用,或由醫師明確告知並監控用量。
經過煎煮、萃取、濃縮後再製成的科學中藥,通常重金屬含量較低,且有檢驗把關。
優先選擇有政府認證、有制度的中醫診所,並可詢問是否定期檢測重金屬。
使用陶瓷鍋煎藥、先沖洗藥材、服用時只喝藥汁不吃藥渣,都有助於降低攝入量。
一旦懷疑重金屬中毒,應立即就醫,進行血液與尿液檢測。
例如:
若確診,醫師可能會使用螯合劑(如 DMSA、EDTA)協助排出重金屬。此外,部分研究指出,特定益生菌(如 L. plantarum NBM01)可同樣與重金屬螯合並幫助排出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一旦重金屬進入骨骼或腦部,其半衰期可能長達數十年,清除非常困難,所以預防遠比治療重要。
中醫藥是珍貴的文化資產,也是許多人信賴的療法。但它必須在科學檢驗與嚴格管控下使用,才能發揮療效、保障安全。
這起中藥鉛中毒事件提醒我們:
再昂貴的藥材、再有名的醫師,也不該凌駕於檢驗與安全規範之上。
服用任何藥物,無論中西,都應該依循醫囑、確保來源透明,才能真正保護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