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這十年來,「減塑」幾乎成了環保議題裡最常聽到的口號。無論是政府的限塑政策、企業的環保承諾,還是民間響應的自備環保杯、環保袋運動,似乎人人都在努力減少塑膠使用。
然而,矛盾的是,數據卻顯示—全球塑膠產量不減反增,而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飆升。
根據聯合國及多項研究數據:
換句話說,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減塑,但塑膠產量卻以倍速成長。這不是悖論,而是現實。
1. 回收率低,效果有限
回收常被視為解方,但實際上,塑膠的回收率極低。根據統計,從 1950 年至今,全球所有生產的塑膠中,真正被回收再利用的不到 7%。
原因在於:
因此,「回收」在多數情況下,只是延緩進入掩埋場或焚化爐的時間。
2. 塑膠太便宜、太好用
塑膠具備「輕、便宜、耐用、防水」等特性,是現代消費社會無法取代的材料。
這些「需求」不但沒減少,反而隨著生活方式改變而增加。
3. 產業利益龐大,難以撼動
塑膠不只是生活用品,它背後是一個規模 上兆美金的產業。
如果大幅削減塑膠,等同於動搖產油國與化工產業的經濟命脈。因此,無論是政策推動或國際談判,進展都極為艱難。
4. 消費習慣難以改變
即便部分消費者願意自備環保餐具、重複使用購物袋,但更多人仍偏好「方便」。
結果就是:減塑成了一種「口號大於行動」的現象。
塑膠問題不僅是垃圾,還與氣候變遷緊密相連:
換言之,塑膠不只是「垃圾問題」,更是 環境與氣候的雙重危機。
雖然問題龐大,但並非無解。
「減塑喊了十年,塑膠卻愈減愈多」,這不是諷刺,而是提醒。
塑膠的便利性背後,是環境、氣候與健康的代價。要真正減塑,必須從 政策、產業到個人行為 同步改變,而非僅停留在標語與行銷活動上。
如果我們繼續無視這個問題,到了 2050 年,塑膠不只會充斥海洋與土地,更會充斥在我們的身體與大腦。那時候,我們可能已經無法承受這個看似「廉價」的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