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許多人來說,巧克力不只是一種甜點,而是日常的療癒食品。一塊濃郁的黑巧克力,能瞬間提升心情。但你知道嗎?你嘴裡的那一口,可能暗藏脂肪與精緻糖以外的健康風險。

近年來,「巧克力含重金屬」的議題屢上新聞版面,美國甚至有研究指出,市售黑巧克力中超過四成含有超標的鎘與鉛。現在,台灣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,衛福部將從 2026年1月1日 起,正式針對巧克力與可可粉中的「重金屬鎘」含量進行管制。那麼,為什麼巧克力會含有重金屬?新規定究竟又是如何影響你我的日常選購呢?

Designed by Freepik


為什麼巧克力會含有鎘?

鎘是一種天然存在於環境中的重金屬,常見於土壤中。可可豆本身就容易從生長環境中吸收鎘,因此在未加工的原料階段,鎘含量就可能偏高。尤其是在熱帶地區的部分可可產地,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本來就比較高,再加上農業施肥、環境污染等因素,導致鎘含量更難控管。

不只是台灣,美國和歐洲多國早已開始針對這問題設下限量標準。原因很簡單——長期攝取鎘可能損害腎功能、骨骼健康,甚至增加癌症風險


鎘到底「多毒」?會怎麼影響健康?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及多項醫學研究,鎘屬於第1類致癌物,長期暴露可能會導致以下問題:

  • 腎臟損傷:最常見的鎘毒性反應之一,會降低腎臟排毒能力
  • 骨質疏鬆:鎘會干擾鈣的吸收,導致骨質變脆
  • 生殖系統風險:部分動物研究顯示,鎘可能影響生殖功能。
  • 潛在致癌性:雖然人類研究仍在進行中,但鎘已被認定有潛在致癌風險。

雖然吃一兩口巧克力並不會馬上中毒,但累積效應才是關鍵。畢竟,鎘不像一般營養素,人體無法有效代謝排出,一旦攝入,就會慢慢在身體裡累積。


台灣的最新規範:2026年起正式上路!

台灣衛福部於2024年11月公告,自2026年1月1日起,所有在市面上流通的巧克力與可可粉產品,其「鎘含量」都必須符合以下規定:

總可可固形物比例(以乾物質計)鎘限量(mg/kg)
20%~30%0.3
30%~50%0.7
50%~70%0.8
超過70%0.9
可可粉(純粉末)2.0

此外,即便是「複合性產品」如巧克力蛋糕、巧克力抹醬、巧克力餅乾等,只要含有巧克力成分,其原料的可可或巧克力也都需要符合上述標準。

重點是:以產品「上架時間」而非「製造日期」為認定依據。也就是說,2026年1月1日之後,在市面上看到的產品都必須符合新標準,否則就違法!

違者將可能被限期改正、產品沒入銷毀,甚至處以最高 300萬元新台幣的罰鍰。


國際也在關注:美國研究揭露黑巧克力重金屬問題

根據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在 2024 年 7 月的研究,對美國市售 72 種黑巧克力和可可產品進行多年檢測後發現:

  • 43% 的產品含有超標鉛
  • 35% 含有超標鎘
  • 有機巧克力反而更容易累積重金屬

這些結果是根據加州「65號提案」的標準來判定,雖然該提案的限制極為嚴格,甚至被批評為過度謹慎,但也反映出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雖然多位專家認為適量攝取並不會造成急性健康問題,但若長期過量,風險仍不容小覷


那我到底能不能繼續吃巧克力?

可以,但你應該注意以下幾件事:

  1. 適量原則:無論黑巧克力再怎麼抗氧化、助好心情,一天吃個一小塊(約28公克)就好。
  2. 品牌來源:選擇有檢驗合格證明、來源透明的品牌會更安心。
  3. 注意產品標示:關注產品的「可可含量」,越高代表潛在鎘含量也可能越高
  4. 多元飲食:不只避免過度攝取鎘,也能分散潛在毒素攝入的風險。
  5. 留意「有機」≠ 無毒:這點是許多消費者的誤解。有機種植仍可能因土地特性吸收重金屬。

甜蜜背後,也別忘了食安的重要

巧克力是許多人生活中的快樂來源,從日常甜點到節日禮物都少不了它。然而這場「巧克力與重金屬」的風波提醒我們——食品的安全並非理所當然,它需要制度把關,也需要消費者提升意識。

要步入「健康升級」除了精挑細選產品外,也可以從日常保養著手,例如補充特定益生菌(如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,專利研究顯示該菌株持有排除重金屬的能力,助於與鉛、鎘等重金屬結合,進一步排出體外,降低累積風險。

所以,吃巧克力沒問題——但請記得「選對、吃對、吃適量」,並為自己的健康多一層防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