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你知道嗎?重金屬不是只存在在實驗室裡。我們每天吃的魚、喝的水、吸的空氣,甚至保養品、染髮劑,都可能藏著它們的影子。這些金屬在體內不會被分解,也不容易排出,長期下來會一點一滴堆積在我們的腎臟——那個負責「每天幫我們過濾毒素」的器官。

(一)腎臟為什麼最容易中標?

腎臟是人體的「天然過濾器」,每天處理大約 180 公升的血液,把廢物、毒素和多餘水分排出體外。但也因為它是「過濾中心」,所以當重金屬進入血液,腎臟首當其衝。這些微量金屬會黏附在腎小管細胞上,引起氧化壓力、細胞損傷,長期下來讓腎絲球過濾率(eGFR)慢慢下降,形成慢性腎臟病。

*腎絲球過濾率60,應該還可以吧?點此查看更多


(二)四種最常見的重金屬,誰最毒?

被公認是最容易導致慢性腎損傷的重金屬。它主要來自電鍍業、電池、塑膠、菸草以及受污染的海鮮和穀物。
根據 2024 年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的統合分析,鎘暴露與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呈顯著負相關,代表鎘愈多,腎功能愈差。而另一篇 2021 年的 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 更指出,鎘暴露者發生蛋白尿的風險提高約 35%(OR=1.35),是所有重金屬中與腎臟損傷關聯最明確的一種。簡單說:鎘會「慢慢毒」,從沒感覺到症狀,到腎功能掉下來,往往已經太遲。


鉛在過去常見於汽油、油漆與自來水管線中,現在雖已減少,但環境殘留仍廣泛存在。它會干擾腎臟對鈣、磷、尿酸的調節功能,導致高尿酸血症與腎絲球硬化更糟的是,鉛還會影響神經系統與紅血球生成,是兒童智能發展遲緩與成人高血壓的重要原因


汞最常出現在海鮮中,尤其是大型掠食魚(例如鮪魚、旗魚、鯊魚)。
甲基汞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到人體,干擾腎臟近端小管的解毒酶系統,造成尿蛋白上升與腎小管壞死。雖然短期大量中毒比較少見,但慢性低量汞暴露(例如長期吃高汞魚種)會讓腎臟「慢性疲勞」。特別是孕婦與小孩,汞能穿過胎盤與血腦障壁,帶來長期神經與代謝風險。


  • 砷(Arsenic)

砷主要來自被污染的地下水、農藥與部分工業排放。在東南亞與台灣南部的部分地區,地下水含砷問題特別嚴重。根據同樣的 2021 年分析,砷暴露與腎功能下降的風險上升 約 55%(OR=1.55)。砷會誘發氧化壓力、DNA 損傷與發炎反應,長期暴露除了傷腎,也與糖尿病、高血壓、皮膚病變甚至癌症相關。


(三)四種金屬,腎臟最怕哪一個?

如果要在四者中選出「最傷腎冠軍」,答案幾乎一致:
它的半衰期最長、代謝最慢,會長期累積在腎臟皮質區,讓腎小管細胞逐漸失去功能,最終導致慢性腎臟病(CKD)。但這並不代表其他重金屬就無害。

  • 會干擾腎臟調節尿酸與血壓,導致高尿酸與高血壓;
  • 會引發慢性發炎、影響血糖與代謝;
  • 則能穿透胎盤與神經組織,對孕婦與胎兒都極具威脅。

(四)怎麼保護腎臟,減少重金屬傷害?

  1. 慎選飲食:避免長期食用高汞魚類與不明來源海鮮。
  2. 維持腸道健康:已經有研究證實,特定菌株NBM01能與重金屬結合,幫助排出體外。

腎臟不會喊痛,但它每天都在替你扛毒。當重金屬無聲地堆積,最需要的不是恐懼,而是行動——從減少暴露、調整飲食,到讓好菌幫腎臟分擔一點工作。因為守護腎臟,就是守護身體的最後一道防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