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你敢想像嗎?孩子每天在學校吃的營養午餐,碗裡的那一口米飯,可能藏著重金屬汞。這不是危言聳聽,新竹市九甲埔地區近期驚爆「毒汞米」事件,檢測出的土壤汞濃度高達每公斤 9.41 毫克,遠遠超過應銷毀門檻。這些米大部分不是拿去市面販售,而是農民繳交的「公糧」。
而公糧的去處,正是 學童營養午餐、弱勢救助、甚至軍糧。這代表最沒有選擇權的孩子與弱勢,可能成了這場污染危機的第一線受害者。專家沉痛指出:對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,汞的毒性遠比成人更可怕,輕則影響腸胃,重則傷害神經、智力與腎臟。
事件源自農戶的疑心。溝渠的水「摸起來怪怪的」,經檢驗土壤樣本,竟驗出每公斤 9.41 與 6.86 毫克的高濃度汞。依規定只要超過 5 毫克就必須銷毀,這些農地種出的稻米毫無疑問屬於「毒米」。
更糟的是,部分一期稻作早已收割並繳交公糧,難以追溯下落。政府雖聲稱「污染作物絕不會流入市面」,但當地人卻直言:「來晚了,很多米早就送走了。」這樣的落差,讓社會不安瞬間放大。
📍資料來源:EToday新聞雲
在地居民與環保人士懷疑,這次汞污染,可能與早在 1980 年代的「李長榮化工事件」有關。當時工廠因排放廢氣與廢水,居民與教授們群起抗議,歷經 450 天抗爭才逼迫停工。然而,廠區並未徹底清理,留下大量未處理的化學物質。
如今,廠區轉手建設公司,近期才在整理,若有污染物流出水路,就可能順著灌溉渠道,進入稻田。專家直言,這樣的外洩如果成立,影響將不只是幾塊農田,而是整個地區的食安。
一般食安事件,多是影響市面商品。但「毒汞米」的流向卻與 公糧制度 直接相關。公糧的功能原本是保障社會安全網,卻可能反而成為污染的通道。
這樣的風險一旦成真,絕不只是地方性問題,而是國家級危機。
汞是一種劇毒重金屬,短期大量攝取會造成噁心、嘔吐、出血性腹瀉甚至休克;長期低劑量攝取,則可能導致腎臟受損、神經功能異常與免疫力下降。
學者提醒,台灣民眾日常最常接觸汞的來源是海鮮,如大型掠食魚類。若再加上受到汞污染的米,一來一往,等於在體內形成「疊加效應」,後果難以想像。尤其對小孩和孕婦來說,這樣的毒性幾乎是終身風險。
環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。就算政府持續調查、銷毀作物,我們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餐桌上的食物沒有隱憂。那麼,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做什麼?
外部風險難以避免,但人體可以透過科學輔助,增強自己的抵禦力。研究發現,有一株專利菌株 NBM01可幫助排除體內有毒重金屬,讓身體不至於在無形中逐步累積毒素。在環境問題尚未根治前,為自己與家人多一層防護,就是最務實的選擇。守護腸道、守護代謝、守護下一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