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(一)塑膠微粒入侵:看不見的健康威脅

你知道嗎?最新的醫學研究已經在 血液、胎盤、甚至母乳中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。這意味著,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、喝下的水、吃進的食物,都可能帶有肉眼看不到的「隱形殺手」。塑膠垃圾不會憑空消失,它會隨著時間分解成細小顆粒,再經由食物鏈與環境循環,悄悄進入人體。

過去大家以為塑膠只是環保議題,但事實上,它正一步步成為 健康議題。塑膠微粒不僅在環境中無所不在,更可能影響我們的代謝與免疫功能,甚至在長期累積後造成慢性疾病


(二)塑膠微粒如何進入人體?

  1. 飲食來源海鮮是塑膠微粒的「重災區」,因為海洋已被塑膠汙染,魚類、貝類等都可能累積這些異物。甚至我們以為純淨的食材,如米、鹽、蜂蜜,也都檢測出塑膠微粒。
  1. 飲水來源瓶裝水、甚至自來水,都可能含有微量塑膠纖維。研究指出,平均每人一週攝入的塑膠量,相當於一張信用卡。
  2. 空氣吸入:空氣中的懸浮微粒(PM2.5)有時也會夾帶塑膠纖維,透過呼吸進入肺部。
  3. 生活用品外送餐盒、保鮮膜、塑膠杯,在加熱或接觸酸鹼食物時,都可能釋放更多塑膠成分。

這些來源看似微小,但日積月累,就會造成明顯負擔。

美國公共電視 PBS台灣公共電視近年不斷呼籲,每年會有 1400 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,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威脅。


(三)健康風險:慢性發炎與免疫挑戰

塑膠微粒進入體內後,雖然不會像病毒細菌一樣「馬上發病」,但卻可能成為 慢性發炎的火種。它可能:

  • 刺激免疫系統,讓身體長期處於警戒狀態,導致免疫失調
  • 模仿荷爾蒙的作用,干擾內分泌系統,影響生殖健康與代謝
  • 攜帶重金屬、農藥殘留等毒素,進一步加重身體負擔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孕婦與嬰幼兒 對這些風險更加敏感。胎盤中被發現塑膠微粒,代表下一代可能在出生前,就已經接觸到這些外來異物。


(四)塑膠微粒與重金屬:毒上加毒

科學家發現,塑膠微粒不只是單純的異物,它還有「吸附性」。也就是說,它可能像海綿一樣,黏附上鉛、汞、砷、鎘等重金屬或有害化學物質。當這些「有毒包裹」被攝入體內時,就等於 一次把多種毒素送進身體

這也是為什麼塑膠微粒問題不能單獨看待,它和空汙、重金屬、農藥殘留形成了複合式的健康風險。長期暴露下來,慢性腎病變、失智、免疫異常等風險都可能提高。


(五)如何降低暴露風險?

雖然塑膠微粒無所不在,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日常做起:

  1.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:少用外送餐具、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。
  2. 避免高溫接觸塑膠:不要用塑膠盒加熱食物。
  3. 選擇安全的飲水來源:使用可靠的濾水設備。
  4. 飲食均衡,高纖維:幫助腸道蠕動,加速異物排出。

(六)腸道屏障與益生菌的守護角色

最新研究指出,人體的 腸道屏障 是抵抗異物入侵的重要防線。當塑膠微粒或重金屬進入腸道時,如果腸道屏障健康,就能阻擋一部分異物進入血液。

而這裡,益生菌扮演了關鍵角色。NBM01 專利菌株,不僅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,還在期刊研究中被證實,能幫助重金屬代謝與排除。這意味著,它可能成為對抗環境污染的「腸道小幫手」。

對現代人來說,除了外在的減塑行動,內在的健康守護同樣重要。每天給腸道補充好菌,就是為自己多加一道防護盾。


(七)從生活到健康的雙重守護

環境問題不只是「海龜誤食塑膠袋」這麼單純,而是已經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。當健康與永續環環相扣,我們更需要從日常選擇開始,一方面減少塑膠使用,另一方面守護自身與家人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