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近年來,塑膠污染不再只是海洋垃圾、動物誤食的環境議題,而是逐漸浮現為一個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危機。《自然醫學》(Nature Medicine)的一項研究揭露:近 8 年來,人類大腦中的塑膠微粒濃度增加了 50%,平均每個人腦中都可能累積等同於「一根塑膠湯匙」的重量。更驚人的是,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微塑膠濃度,比一般人高出至少 五倍

這項發現震撼全球醫學界,也讓大眾開始意識到,塑膠微粒不僅是看不見的環境殺手,更可能是隱形的「失智加速器」。


(一)微塑膠如何進入大腦?

塑膠製品在陽光、摩擦、加熱過程中會釋放出微塑膠與奈米塑膠。這些小於 5 毫米甚至 200 奈米以下的微粒,可以透過飲水、食物、空氣進入人體,並隨著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

研究人員在血液、胎盤、肝臟、腎臟甚至唾液中都檢測到塑膠微粒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這些微粒能穿越血腦屏障,進入中樞神經系統,在腦組織中沉積。

由於腦部有高達 60% 的成分是脂質,親油性的塑膠顆粒特別容易停留其中,形成長期累積。


(二)與失智症的驚人連結

在解剖分析中,科學家發現:

  • 正常人腦組織:每克腦組織約含 4800 微克微塑膠。
  • 失智患者腦組織:濃度竟然是正常人的五倍以上。

這意味著,塑膠微粒可能與腦部退化有高度關聯。動物實驗也提供了佐證:科學家給老鼠喝下含塑膠微粒的水,短短三週後,老鼠出現了類似阿茲海默症的認知異常,腦中還觀察到類澱粉蛋白沉積。這些現象與人類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病理極為相似。

初步證據指出,微塑膠可能透過以下機制影響腦部健康:

  1. 引發慢性發炎:微塑膠顆粒周圍常聚集免疫細胞,導致神經系統長期發炎。
  2. 增加氧化壓力:造成細胞壓力與受損,加速腦細胞凋亡。
  3. 促進血管硬化與血栓:導致腦中風、腦部供血不足。
  4. 與有害化學物質結合:微塑膠表面易吸附戴奧辛、塑化劑等毒物,加重神經毒性。

雖然科學界仍在釐清「因果關係」,但證據已足以讓人警覺:微塑膠不是無害的灰塵,而是可能與失智、腦中風、認知退化密切相關的隱形殺手。

*失智真的只是老化的必然結果嗎?點此查看更多


(三)日常生活中,我們吃進多少塑膠?

根據統計,現代人每年可能吃下 3.9 萬到 5.2 萬顆塑膠微粒。來源包括:

  • 瓶裝水:研究顯示瓶裝水的塑膠微粒濃度比自來水高出數倍
  • 塑膠茶包:一包茶包泡熱水 3 分鐘,可釋放上百億顆微塑膠,其中三成是奈米級,能輕易被人體吸收。
  • 海鮮與鹽:微塑膠已被檢出於貝類、魚類與海鹽
  • 外送餐盒與紙杯高溫下會釋放大量塑膠微粒。
  • 口罩纖維:長時間佩戴或摩擦可能釋出微塑膠,進入呼吸道

換句話說,我們每天的飲食與生活習慣,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大腦「添了一湯匙塑膠」。


(四)我們能做些什麼?

雖然無法完全避免塑膠,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,減少微塑膠的暴露風險:

  1. 減少一次性塑膠:少用寶特瓶、塑膠袋、外送餐盒。
  2. 選擇散裝茶葉:避免尼龍、不織布茶包,改用玻璃或陶瓷茶壺。
  3. 多用不鏽鋼、玻璃容器:取代塑膠杯、紙杯。
  4. 改善飲食來源:多吃天然食材,減少加工與高包裝食品。
  5. 注意空氣品質:在空污嚴重時使用空氣清淨機,避免長時間暴露。

(五)未來的解方:益生菌與科技新希望

除了個人生活調整,科學界也在積極尋找更根本的解決方案。其中,益生菌的潛力正逐漸被看見。

最新研究指出,某些特定菌株具備「與環境中異常物質互動」的能力,不僅能幫助維持腸道環境的平衡,也可能在降低外來顆粒對人體影響上展現應用潛力。這些菌株在腸道中運作時,就像一個「過濾系統」,能幫助減少毒性顆粒進一步進入血液循環與沉積到敏感器官的風險。

台灣科研團隊近年來更開發出專利菌株 NBM01,並已在多篇學術研究與專利申請中被關注。初步結果顯示,它在與重金屬及其他外來顆粒的研究上具有潛在價值。這代表益生菌正從單純的腸胃保健,進一步被探索為「環境毒素防護」的新契機。

隨著 NBM01 的研發成果逐步受到關注,它正成為科學界討論「如何減少環境因子對健康影響」的重要解方之一。

(六)結語

「大腦裡藏了一根塑膠湯匙」這聽來誇張的比喻,卻已被研究數據證實。塑膠帶來便利,但它的後遺症正在悄悄侵蝕我們的健康,甚至加速腦部退化與失智風險。

在科學研究持續深入的同時,個人能做的就是 少一點塑膠、多一點警覺。畢竟,大腦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,沒有人願意用一根看不見的「塑膠湯匙」,換來一生的記憶流失。

📍資料來源:TVBS 優選頻道- T觀點

 

*除了塑膠微粒之外,你知道身為全球最大的公害毒金屬『鋁』嗎?點此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