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(一)不是每種纖維都能救腸道:真正決定順不順的,是「菌吃到什麼」

便祕遠比多數人想像的影響更深。它不是單純「排不出來」的問題,而是會牽動心情、睡眠、腦袋清晰度,甚至影響你是不是敢安心出門、旅行或參加聚會。很多人明明喝水、吃菜、運動都做了,還是天天在馬桶上苦戰。並不是你做得不夠,而是腸道需要的不只是一堆纖維。


(二)便祕不是腸子壞掉,是腸道「生態」亂了

腸道裡住著百兆細菌,它們像一座微型生態圈
當好菌吃不飽、壞菌卻越來越多,整個腸道的節奏自然會變慢。糞便留得越久,水分被吸乾,排便就變得又乾又硬。

全球約十四分之一的人受到功能性便祕困擾背後最常見的原因,就是菌相失衡。如果只是依賴瀉藥、咖啡、酵素飲「通一次」,卻沒有調整腸道環境,便祕只會像彈簧一樣彈回來。

腸道其實在提醒我們:「不要再逼我了,我需要被溫柔照顧。」


(三)張家銘醫師點破盲點:纖維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「好菌吃得下」

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期文章中引用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》綜論指出——真正左右便祕的,不是纖維吃多少,而是腸道好菌有沒有吃到「對的纖維」

也就是說:不是每種纖維都能當益生元。只有能被腸道好菌發酵,並產生短鏈脂肪酸(SCFA)的纖維,才有真正調整菌相、協助腸道恢復節奏的效果。

短鏈脂肪酸是腸道的「黃金訊號」:

  • 促進蠕動
  • 維持腸道黏膜
  • 支持免疫
  • 透過腸腦軸影響情緒

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順暢,心情也會亮起來——這不只是心理感受,而是身體機制。


(四)益生元其實比想的更重要:教腸子記得怎麼動

臨床研究顯示,菊糖、果寡糖、半乳寡糖、乳果糖等益生元,都能增加腸道中的有益菌,並改善排便節奏。

更有趣的是,有些人排便改善了,好菌的數量卻沒有大幅增加——代表益生元不是只做「餵食」,而是透過菌相、神經、免疫與腸腦軸多重途徑,幫腸道找回自己原本的節奏。

一句最貼近生活的總結:不是刺激腸子,而是讓腸子重新記得該怎麼動。


(五)三個每天能做到的腸道友善習慣

  • 每天加一份「好菌喜歡的食物」:洋葱、蒜頭、蘆筍、燕麥、香蕉、菊苣根、毛豆、全穀…這些都是天然的益生元來源。重點不是大量,而是天天都有。
  • 不要追求「立刻通」,要追求「不再卡」:瀉藥像叫腸子衝刺,益生元則像慢慢把腸子養回本來的節奏。
  • 給腸道三週時間,觀察四件變化
    • 排便頻率
    • 形狀是否變得更柔軟
    • 腹脹是否減輕
    • 心情與睡眠的輕鬆感

(六)如果你希望用「補充」的方式一次把好菌+益生元補足——讓『暢EASY 養護消化道益生菌』接手照顧

雖然天然飲食可以做到,但很多人生活忙碌、飲食不規律,很難每天確實吃到益生元。這時候,一個「益生菌+益生元+後生元」三重奏的配方,就會非常實用。

『暢EASY 養護消化道益生菌』設計概念就是以腸道生態為核心:

  • ABRSP 五大菌株:補進好菌主力
  • 益生元:讓好菌吃得飽、活得久
  • 後生元:協助腸道環境更穩定
  • 乳鐵蛋白:額外支持消化系統保護

讓腸子不再被強迫,而是慢慢被養回原本的節奏。當腸道順了,人生真的會跟著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