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(一)從南韓到台灣:減塑與循環經濟的成功案例

塑膠問題常常讓人感到無力:產量年年飆升、回收率卻始終低迷。難道我們只能被動接受「塑膠星球」的未來嗎?其實,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展開行動,透過政策、設計與循環經濟找到新的出路。南韓與台灣,正是其中的代表案例。


(二)南韓:從「零廢棄島」到再生設計

南韓在世界環境日提出了「塑戰速決」的主題,呼籲全球共同對抗塑膠污染。他們的重點不只是喊口號,而是透過實際行動:

  1. 再生設計工作坊
    在首爾的永續實驗室,設計師研發「可拆卸刷頭的牙刷」,大幅減少塑膠使用與碳排放。另有家具工坊舉辦課程,教大學生如何把回收塑膠變成新的產品。透過設計思維,把「一次性」轉換為「再利用」。
  2. 濟州島「零廢棄島」計畫
    濟州島規劃在 2040 年前達成「零廢棄」目標。他們將垃圾分類細化:塑膠分成保特瓶、容器與袋類,牛奶盒要獨立回收。當地甚至設有透明寶特瓶回收機,投入瓶子即可獲得點數,真正做到「回收有價值」。

這些做法讓回收不再只是「丟垃圾」,而是變成一種全民參與、具有回饋的生活習慣。


(三)台灣:從寶特瓶到運動衫的循環奇蹟

台灣的回收制度長年被視為亞洲典範,尤其是 寶特瓶回收再製衣物,更成為世界級案例。

  • 運動品牌合作:國際賽事上,許多運動員身上的運動衫,其實就是由台灣回收的寶特瓶纖維製成。
  • 咖啡渣再利用:不只塑膠,咖啡渣也被回收再製成機能布料,成功拓展循環經濟的應用範疇。

這些成功案例證明,只要制度完善、產業投入,「垃圾」完全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資源。


(四)個人如何減少塑膠微粒暴露?五個專家建議

雖然國家政策與產業方案需要時間推進,但作為個人,我們也能立刻採取行動,降低生活中塑膠微粒的暴露:

  1. 避免塑膠茶包
    科學實驗證實,一個塑膠茶包泡熱水可釋放上百億顆微塑膠。建議改用散裝茶葉與陶瓷或玻璃茶壺。
  2. 選擇玻璃或不鏽鋼容器
    外送與外帶雖方便,但塑膠餐盒遇高溫易釋放微塑膠。自備玻璃、不鏽鋼容器,是更安心的選擇。
  3. 少用一次性杯具
    紙杯內層常有塑膠膜,遇熱也會釋放塑膠。出門帶環保杯,既能減塑,也能減少化學物質進入口中。
  4. 冷泡取代熱泡
    研究顯示,高溫會加速塑膠釋放。若真的不得不用茶包或塑膠容器,冷泡能相對減少釋出量。
  5. 重複使用與正確回收
    減少一次性產品,並落實回收分類,能讓更多塑膠有機會被再利用,而非直接進入環境。

(五)結語:從自己開始,累積更大的改變

塑膠問題雖然龐大,但南韓與台灣的案例證明,當政策、產業與民眾行動結合時,確實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。

對個人而言,改變從一個選擇開始:今天少用一個塑膠杯、少點一次外送,或是改用散裝茶葉,這些微小行動,累積起來就是巨大的力量。

當「減塑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融入生活的習慣時,塑膠星球才有機會轉型成更永續的地球

📍資料來源:TVBS 優選頻道- T觀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