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塑膠問題常常讓人感到無力:產量年年飆升、回收率卻始終低迷。難道我們只能被動接受「塑膠星球」的未來嗎?其實,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展開行動,透過政策、設計與循環經濟找到新的出路。南韓與台灣,正是其中的代表案例。
南韓在世界環境日提出了「塑戰速決」的主題,呼籲全球共同對抗塑膠污染。他們的重點不只是喊口號,而是透過實際行動:
這些做法讓回收不再只是「丟垃圾」,而是變成一種全民參與、具有回饋的生活習慣。
台灣的回收制度長年被視為亞洲典範,尤其是 寶特瓶回收再製衣物,更成為世界級案例。
這些成功案例證明,只要制度完善、產業投入,「垃圾」完全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資源。
雖然國家政策與產業方案需要時間推進,但作為個人,我們也能立刻採取行動,降低生活中塑膠微粒的暴露:
塑膠問題雖然龐大,但南韓與台灣的案例證明,當政策、產業與民眾行動結合時,確實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。
對個人而言,改變從一個選擇開始:今天少用一個塑膠杯、少點一次外送,或是改用散裝茶葉,這些微小行動,累積起來就是巨大的力量。
當「減塑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融入生活的習慣時,塑膠星球才有機會轉型成更永續的地球。
📍資料來源:TVBS 優選頻道- T觀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