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signed by Freepik

從懷孕吃到副食品:媽媽和寶寶一起避開重金屬的攻略指南

重金屬,無聲無息地影響著下一代的健康。 對於正準備懷孕、已經懷孕,甚至是開始餵副食品的新手爸媽來說,這些看不見的風險正潛伏在我們每天吃下肚的食物、水源,甚至保健品裡。

近年來,多項研究陸續證實:鉛、鎘、砷、汞等重金屬會穿過胎盤,進入胎兒體內,影響大腦發育、認知功能,甚至與注意力缺陷、自閉症風險升高有關。而嬰幼兒本身代謝與排毒能力尚未發展成熟,對這類污染物的防禦力更低

本篇文章將從懷孕、哺乳到副食品階段,系統性地整理出媽媽與寶寶一起避開重金屬的生活飲食策略,幫助你在看不見的風險中,做出最安心的選擇。


懷孕階段:從源頭降低寶寶暴露風險

1. 留意高風險食物

許多日常食材是重金屬殘留的高風險來源,孕期尤其要慎選:

  • 大型深海魚類(如旗魚、鮪魚、鯊魚):容易累積,建議改選鯖魚、秋刀魚或鮭魚,每週不超過兩份。
  • 動物肝臟、內臟類:可能含有高量的鉛與銅
  • 深色葉菜(空心菜、地瓜葉等):根據台灣食藥署調查,部分重金屬殘留值偏高,建議輪替食用、清洗徹底。

小提醒:葉菜在食用前先浸泡清水 10 分鐘,再用流水沖洗,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殘留。

2. 攝取足夠礦物質,減少重金屬吸收

缺鐵、缺鈣會讓腸道吸收更多類似結構的有毒金屬,例如鉛與鎘[1]

飲食建議:

  • 補鐵來源:紅肉、豆腐、黑芝麻、深綠色蔬菜。
  • 補鈣來源:起司、小魚乾、豆漿、黑芝麻。
  • 搭配維生素C:促進鐵吸收,例如餐後吃一點水果(奇異果、芭樂、柑橘類)。

如有貧血或營養不良狀況,建議經由醫師評估是否補充鐵劑或綜合孕婦維他命。

3. 注意日常環境暴露

  • 飲水來源:避免使用老舊管線或未經過濾的地下水,選用通過檢驗的濾水設備
  • 廚具材質:避免使用劣質鍋具或塗層脫落的不沾鍋。
  • 化妝品與保養品:慎選無重金屬污染的產品,避免來源不明的傳統藥膏或美白產品(可能含汞)。

哺乳期與嬰兒階段:讓奶水成為營養與保護的來源

1. 哺乳媽媽同樣需要避開重金屬

重金屬會隨乳汁進入寶寶體內,哺乳媽媽應持續維持懷孕期間的飲食原則,特別是:

  • 減少高汞魚類攝取。
  • 補足鐵、鋅、鈣等礦物質。
  • 避免進補含不明藥材的湯品。

此外,研究發現,乳汁中的重金屬濃度與媽媽的腸道屏障健康密切相關。因此,提升腸道防禦力也是關鍵

2. 強化媽媽與寶寶的腸道排毒力

最新研究顯示,部分益生菌具備吸附與排除重金屬的能力。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發表於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》期刊的論文指出,NBM01(來自嬰兒腸道的乳酸菌)具有高效吸附鉛的能力,且能附著腸黏膜、提高腸道排毒效能[2]

選購益生菌時可留意:

  • 是否為專利菌株
  • 是否有重金屬吸附或腸道附著的研究佐證
  • 若搭配膳食纖維或益生元,排毒效果更佳。

副食品階段:建立孩子的防毒起跑線

1. 自製副食品更安心

2021 年美國國會一份報告震驚育兒界,揭露多家知名嬰兒食品品牌含有高量重金屬(包含 Gerber、HappyBABY 等),其中部分鉛含量高達 641 ppb,遠超過水中鉛的安全標準(5 ppb)。

為此,建議副食品初期盡量選用:

  • 當季、當地、無農藥殘留或有機食材。
  • 自己動手烹煮、避免瓶裝泥類
  • 多樣化食材、避免長期重複單一來源(如長期餵食米餅、胡蘿蔔泥等可能累積砷或鎘)。

2. 調整烹調與清洗方式

  • 根莖類(紅蘿蔔、地瓜)建議削皮後再烹煮
  • 米類:先洗淨、再浸泡,再以 1:6 的水煮成粥,有助於稀釋無機砷。
  • 避免使用重金屬污染風險高的鍋具(如老鋁鍋、鍍鉻器具)。

3. 協助寶寶建立排毒力

嬰幼兒自身的排毒系統尚未成熟,因此需透過飲食幫助肝腎功能發展與腸道菌相平衡:

  • 多補充蔬果中的植化素與抗氧化物(例如:南瓜、番茄、藍莓泥)。
  • 避免加工食品、添加糖,減輕代謝負擔。
  • 適量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,幫助排便順暢、減少毒素停留。

最後:重金屬無法百分百迴避,但能用技巧有效減害

我們無法選擇呼吸的空氣,也難保每一口食物都潔淨無毒。但我們可以選擇降低寶寶暴露風險的機會

從懷孕初期到副食品的每一步,都蘊含著媽媽守護下一代的溫柔決心。透過了解科學、調整飲食、提升排毒能力,我們為孩子打下的不僅是健康的基礎,更是對未來的一份保護承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