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你聽過 「塑膠微粒」「微塑粒」、或是 「微型塑粒」 嗎?這三個詞其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: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膠,經過時間與環境作用,碎裂成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小顆粒。過去人們把它視為環保議題,但隨著越來越多研究證實,塑膠微粒早已進入 血液、胎盤、母乳,甚至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與喝的水裡,它已經不只是環境問題,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 健康危機

(一)塑膠垃圾的最終歸宿:餐桌上的隱形危機

你可曾想過,手上那杯塑膠手搖飲、一次性外送餐盒,最後會去哪裡?很多人以為垃圾車載走之後,它們就「消失」了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塑膠的特性讓它不容易被分解,即使經過曝曬、風吹雨淋,也只會慢慢碎裂成肉眼看不見的 塑膠微粒

這些微粒會隨著雨水進入河川,流向海洋,被魚蝦吞下,最終又回到我們的餐桌。根據研究,全球平均每人一週攝入的塑膠量,相當於 一張信用卡換句話說,你以為只是丟掉一個塑膠杯,可能最後卻進入了自己的身體


📍資料來源:TVBS 優選頻道- T觀點

(二)台灣的減塑政策:從吸管到餐具

台灣其實在減塑政策上已經走在前端。2019 年開始,內用飲料店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;2022 年起,更逐步禁止提供一次性塑膠杯,推動循環杯系統。餐飲業也被鼓勵改用紙餐具或可重複使用的器皿。

但問題是,這些規範 只針對前端使用,而塑膠產生的後端污染卻仍然存在。塑膠袋、保鮮膜、食品包裝幾乎無所不在,即使政策嚴格,也難以完全消除塑膠微粒的來源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從「使用者習慣」與「企業責任」兩方面共同努力。


(三)ESG 與塑膠議題:企業的新挑戰

ESG(環境 Environmental、社會 Social、治理 Governance)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。在台灣,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「減塑」作為環境責任的一環。

ESG

但問題不只是少用吸管或改用紙袋,更重要的是 企業如何將「環境保護」與「消費者健康」連結起來。因為塑膠微粒不只是污染環境,更直接影響人體健康。如果企業能同時減少塑膠足跡,並提供守護健康的解方,才算是完成真正的永續承諾。


(四)塑膠議題不只環保,更是健康

許多人談到塑膠議題時,腦海浮現的可能是「海龜鼻子卡塑膠吸管」的畫面。但更嚴重的是,這些塑膠已經進入了我們的血液、肺臟、甚至胎盤。環境問題,早已轉化為 健康危機

換句話說,減塑不只是為了地球,更是為了「自己與家人少吃一口塑膠」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把「環境」與「健康」放在同一個討論框架裡。


(五)從環境到健康:益生菌的守護

面對塑膠微粒的威脅,除了支持減塑行動,我們也需要思考:當塑膠與重金屬真的進入體內時,我們能怎麼辦?

這時,腸道健康就是第一道防線。腸道菌相的平衡,能幫助我們排除不需要的異物、維持免疫正常。生泉生技的 ZERO益生菌,特別添加了專利菌株 NBM01,並在期刊研究中證實,能夠遠離重金屬。

對於身處塑膠與污染環境中的現代人來說,ZERO益生菌不只是單純的保健食品,更是「日常守護」的一部分。它呼應了 ESG 的精神:從個人到企業,從健康到永續,每一步都息息相關。

*期刊內容,點此查看更多

*為什麼可以遠離重金屬?讓營養學博士來告訴你其中原理!


(六)結語:讓健康與永續同行

塑膠議題是一場漫長的戰爭。政府透過政策推動,企業透過責任承諾,而我們每個人也能從減少使用開始。

但更重要的是,當環境問題已經轉化為健康風險,我們需要找到內外兼顧的方式:外在減塑,內在守護。這不只是永續,更是為了我們與下一代的健康。

生泉生技 ZERO益生菌,就是在這個思維下的具體實踐:用科學守護腸道,為每個人建立抵抗環境污染的盾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