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是一段既幸福又充滿挑戰的旅程。
從驗孕那刻起,媽媽不只要照顧自己,還要開始為肚子裡的小寶貝負責。為了確保胎兒健康成長、預防早產或遺傳疾病,定期產檢是每位孕媽咪絕對不能忽略的重要任務。

今天幫你整理出一份「孕期檢查項目 Check List」,照著做,讓你不再手忙腳亂,也不會錯過關鍵檢查!


(一)懷孕初期(0~12週):確認安全起跑!

這時期主要目的是「確認懷孕並排除異常」,尤其是子宮外孕、胚胎是否正常著床、有沒有胎心音等。

  • 超音波檢查:確認懷孕位置與胎數
  • 抽血檢查(首次產檢)
    • 血型(含 Rh 陰性或陽性)
    • 貧血指數(血紅素)
    • 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梅毒、愛滋病毒(HIV)
    • 德國麻疹抗體
    • 空腹血糖
  • 尿液檢查:檢查蛋白質、糖分
  • 頸部透明帶+母血唐氏症篩檢(約11~13週):檢查是否有唐氏症風險
  • 🔍 建議補充:重金屬風險檢測
    近年來台灣空氣與飲食中的重金屬污染已成隱憂,尤其是鉛、汞、鎘等有害物質。這些看不見的毒素可能透過胎盤傳給寶寶,影響腦部發育。
    若你住在空氣品質差或工業區附近、長期食用海鮮、或曾染髮、抽菸、接觸油漆化學品,都建議進行體內重金屬檢測,提早發現、早做排除。

(二)懷孕中期(13~27週):全面性健康追蹤

寶寶的器官開始快速發育,這時期要進行較細部的檢查,觀察是否有結構異常或遺傳疾病。

  • 第二階段唐氏症篩檢(14~20週):俗稱「母血唐氏症四指標」
  • 羊膜穿刺(16~20週):針對高齡產婦或風險族群,檢查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
  • 高層次超音波(20~24週):評估寶寶心臟、腦部、脊椎等器官發育是否正常
  • 妊娠糖尿病篩檢(24~28週):喝葡萄糖水後驗血糖反應,有助預防巨大兒或早產

提醒:此時寶寶的神經發展進入關鍵階段,建議多攝取葉酸、益生菌、鈣、藻油、並持續補充鐵質與維生素 D。若之前未檢測重金屬,這時也還來得及補做,並搭配益生菌進行溫和代謝。


(三)懷孕後期(28週~生產):為分娩做準備

後期主要關注寶寶體重成長與媽媽身體狀況,是否適合自然產或需剖腹、是否有早產徵兆等。

  • B型肝炎、梅毒、HIV等再檢查(28週左右)
  • 乙型鏈球菌(GBS)檢查(35~37週):這種細菌存在於部分女性陰道,生產時若未處理,可能讓新生兒感染肺炎或敗血症
  • 晚期超音波:確認胎位、羊水量、胎盤位置,預估預產期

(四)其他常見自費檢查(可依醫師建議選擇)

檢查項目適合族群目的
NIPT(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)高齡產婦、擔心唐氏症抽母體血液檢測胎兒染色體
重金屬尿檢/毛髮檢測有接觸史、住工業區了解是否累積鉛汞等有害物
胎兒心臟超音波曾有胎兒異常史檢查心臟結構完整性
遺傳疾病檢測(如地中海型貧血)父母有家族史預防罕病發生

(五)健康從「知道風險」開始

每一次產檢,都是預防風險、守護健康的重要步驟。
有些檢查是政府規定免費提供的,有些則是自費但值得考慮,尤其像重金屬檢測,雖然不是強制,但越來越多專家認為應納入常規孕期保健之一,因為毒素進入體內沒感覺,但影響深遠

想要給寶寶最安心的開始,就從「完整檢查」與「體內清潔」做起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