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你知道嗎?其實我們這一代人,從小到大都曾在不知不覺間,吸進過「含鉛汽油」的空氣。這不是聳人聽聞,而是世界環境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場「百年公害」。
1920 年代,美國工程師米吉利(Thomas Midgley Jr.)為了解決汽車引擎「爆震」問題,發明了四乙基鉛這種添加劑。加進汽油後,馬上帶來「奇蹟」:引擎更安靜、燃燒效率更好、汽車壽命更長。
當時這被視為工業革命後的重大突破,甚至被讚譽為「汽車工業的救星」。然而沒多久,工廠裡的工人開始出現幻覺、失常,甚至有人死亡。媒體將這種現象稱為「瘋人院現象」。
可惜在石油公司與汽車產業的強力遊說下,這些警訊並沒有阻止四乙基鉛的大量生產。結果,從 1920 年代開始,全世界的車輛都在大量燃燒「含鉛汽油」。
鉛是一種高度穩定的重金屬,一旦排放到空氣中,就會隨著微粒進入環境。科學家 Clair Patterson 在 1960 年代研究地球年齡時,意外發現了全球鉛污染的證據—格陵蘭冰層中竟然含有異常高的鉛含量,而且和汽車普及曲線高度吻合。
進一步分析現代與古代人類骨骼,發現當代人的骨骼鉛含量,居然是古代人的 700 到 1200 倍。這代表什麼?代表在短短幾十年間,人類把整個地球「鋪滿」了一層鉛霧,而我們就在其中呼吸、生活、成長。
鉛對人體沒有任何生理功能,卻能以「分子模擬」的方式被誤當成鈣、鐵輸送到全身。結果是: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甚至指出:鉛沒有安全劑量,即使低濃度長期暴露,也足以造成危害。換句話說,當年我們吸進去的每一口「含鉛空氣」,都可能在體內留下痕跡。
科學證據逐漸累積,終於在 1973 年,美國環保局宣布逐步淘汰含鉛汽油。歐美各國在 1980–1990 年代完成轉換,中國則在 2000 年才全面禁止。直到 2021 年阿爾及利亞宣布停用,全球才正式告別「含鉛汽油」。
換句話說,2000 年以前出生的人,幾乎都曾暴露在含鉛汽油的環境中。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很多四、五年級生,回顧童年總覺得「空氣中有種特殊的味道」—那不是錯覺,而是鉛真的在空氣裡。
雖然全球已經淘汰含鉛汽油,但鉛的污染並沒有因此消失。老舊的建築、管線、油漆,甚至部分食品加工與菸草,仍可能是鉛的來源。而一旦進入人體,鉛會長期儲存在骨骼與牙齒裡,半衰期長達 10–30 年。這意味著,我們一生都可能背著「鉛的債務」。
面對看不見的鉛威脅,我們能做的包括:
值得注意的是,最新的期刊研究已經指出,來自台灣的專利菌株 NBM01,能幫助提高鉛的排除率。
含鉛汽油的歷史提醒我們:工業的便利,常常要付出世代的代價。雖然人類花了將近一個世紀才終於淘汰含鉛汽油,但我們不能忽視它留下的健康陰影。
今天的我們,除了要繼續推動更乾淨、更永續的環境政策,也要從自身開始,透過日常的防護與營養補充,守護自己與下一代的健康。這不僅是個人選擇,更是我們對環境、對家人的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