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海鮮,是多數台灣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。但你知道嗎?那一口鮮甜的螃蟹或小魚乾,可能暗藏慢性中毒的風險。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(消基會)在今年 7 月針對市售海鮮進行抽驗,檢測項目包括旭蟹、丁香魚、海膽、生蠔等 26 件樣品,結果發現有多件產品鎘含量偏高,甚至超過國家法規限量。其中以旭蟹與丁香魚最為嚴重,幾乎成為「重金屬高風險代表」。
這次抽驗結果指出,
鎘(Cadmium)是重金屬中最難代謝的一種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它在人體內的半衰期可達 10 到 30 年,主要累積於腎臟與骨骼,長期暴露會造成腎絲球受損、骨質軟化,甚至影響造血與神經系統。即使是每天只吃一點點含鎘的食物,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成傷害。
📍資料來源:yahoo新聞
消基會特別提醒,重金屬最容易累積在動物的「代謝器官」,例如螃蟹的肝胰腺(俗稱蟹黃)、貝類的內臟組織。這些部位雖然美味,卻是毒素最集中的地方。孕婦、幼童、腎功能較差者更應避免食用,因為他們的代謝能力較弱,一旦吸收,毒素就更難排出。
而即使是看似「安全」的外觀,若產地水域受工業廢水污染,也可能導致海鮮體內鎘、鉛、砷等重金屬含量超標。環境污染的連鎖效應,早已超出我們想像。
這不只是挑食材的問題,而是一場對抗「隱形毒素」的長期戰爭。
隨著環境污染擴散,我們無法完全避開重金屬,但可以讓身體有更強的排出能力。研究發現,專利菌株NBM01,能協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,並促進金屬離子自然代謝,讓重金屬不易被吸收、減輕腎臟負擔,是日常守護健康的好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