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(一)海鮮也中鏢!消基會揭露:旭蟹、丁香魚鎘含量超標

海鮮,是多數台灣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。但你知道嗎?那一口鮮甜的螃蟹或小魚乾,可能暗藏慢性中毒的風險。
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(消基會)在今年 7 月針對市售海鮮進行抽驗,檢測項目包括旭蟹、丁香魚、海膽、生蠔等 26 件樣品,結果發現有多件產品鎘含量偏高,甚至超過國家法規限量其中以旭蟹與丁香魚最為嚴重,幾乎成為「重金屬高風險代表」


(二)鎘:一種會在體內「住幾十年」的金屬毒

這次抽驗結果指出,

  • 6 件旭蟹樣品中,有 5 件鎘含量高達 1.4~2.3 mg/kg,遠超出「甲殼類可食肌肉」限值 0.5 mg/kg;
  • 10 件丁香魚樣品中,有 7 件鎘濃度達 0.07~0.13 mg/kg,超過「其他魚類」限量 0.05 mg/kg。

鎘(Cadmium)是重金屬中最難代謝的一種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它在人體內的半衰期可達 10 到 30 年,主要累積於腎臟與骨骼長期暴露會造成腎絲球受損、骨質軟化,甚至影響造血與神經系統。即使是每天只吃一點點含鎘的食物,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成傷害。

📍資料來源:yahoo新聞


(三)內臟是重金屬「藏身處」 旭蟹蟹黃、生蠔內臟最危險

消基會特別提醒,重金屬最容易累積在動物的「代謝器官」,例如螃蟹的肝胰腺(俗稱蟹黃)、貝類的內臟組織。這些部位雖然美味,卻是毒素最集中的地方。孕婦、幼童、腎功能較差者更應避免食用,因為他們的代謝能力較弱,一旦吸收,毒素就更難排出。

而即使是看似「安全」的外觀,若產地水域受工業廢水污染,也可能導致海鮮體內鎘、鉛、砷等重金屬含量超標。環境污染的連鎖效應,早已超出我們想像。


(四)消費者該怎麼辦?

  • 看標示、選來源清楚的產品
    優先選擇有產銷履歷或檢驗合格標章的海鮮。
  • 少吃內臟部位
    避免蟹黃、生蠔內臟、魚頭魚肝等高蓄積區。
  • 建立體內代謝力
    多攝取高纖蔬果、保持腸道健康、補充可排除重金屬的特定益生菌。

這不只是挑食材的問題,而是一場對抗「隱形毒素」的長期戰爭。


(五)用益生菌守護重金屬代謝力

隨著環境污染擴散,我們無法完全避開重金屬,但可以讓身體有更強的排出能力研究發現,專利菌株NBM01,能協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,並促進金屬離子自然代謝,讓重金屬不易被吸收、減輕腎臟負擔,是日常守護健康的好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