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健康意識日益抬頭的今天,越來越多家庭選擇有機食品,認為這樣可以遠離農藥、化學添加物與重金屬污染。但「有機」真的等於「無污染」嗎?市面上的有機認證是否真能替我們的健康把關?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有機食品與重金屬風險之間的微妙關係,以及該如何聰明選擇,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。

Designed by Freepik


有機食品是什麼?標章背後代表什麼意義?

根據各國有機農業法規,有機食品必須在無農藥、無化肥、無基因改造的條件下栽種,並經過嚴格的檢驗與認證。例如台灣的「CAS有機」、歐盟的「Euro Leaf」或美國的「USDA Organic」標章,都有其明確的生產規範與查核機制。

有機標章主要針對的是「農法」與「人工添加物」的限制,對於像「重金屬」這類自然或環境來源的污染物,其實不一定全面管控。


重金屬污染可能藏在哪裡?

1. 土壤:污染的根源

即使採用有機耕作方式,若土地本身受到過去工業廢水、焚化爐排放、或交通廢氣長期累積的污染,有機農作物仍可能從土壤中吸收到鉛、鎘、砷、汞等重金屬。尤其葉菜類、根莖類更容易累積

  • 實際案例:
    2017 年台灣食藥署抽查有機蔬菜時,就曾在部分樣品中驗出超標的鎘與鉛,儘管其種植方式符合有機規定,仍因種植地點鄰近重工業區導致污染

 


2. 水源與空氣:無形的入侵者

灌溉用水若來自遭重金屬污染的河川或地下水,將直接影響作物安全。空氣中微粒(如PM2.5)也可能夾帶金屬微粒,落塵後進入植物體內。

 


3. 包裝與製程:最後一哩的風險

即使農作物本身純淨,若包裝使用回收不潔塑膠、印刷油墨或儲存於受污染的環境中,也可能在製程中重新污染食品。這也是為何加工食品即使標榜「有機成分」,仍需小心來源與製程透明度

 


吃有機,能降低重金屬攝取風險嗎?

整體來說,有機食品雖無法保證完全零重金屬,但在整體風險控制上仍具優勢,理由包括:

  • 無農藥殘留,減少肝腎解毒負擔:農藥與重金屬常在代謝路徑上互相干擾,減少農藥暴露有助身體更有效排毒。
  • 有機認證農地管理更嚴謹:雖無法完全杜絕重金屬,但合格有機農場通常會定期檢測土壤與水質,風險相對可控
  • 重視永續與生態循環:避免重工業農法、限縮外來汙染源,有助減少慢性環境毒素累積。

食用有機食品時,還可以怎麼做以進一步避開重金屬?

1. 多選當地、當季、認證清楚的產品

進口食品的運輸與包裝風險較高,也難追溯來源。選擇信譽良好的小農、有清楚標示與檢驗報告的產品,能更安心。


2. 特定品項特別注意:葉菜、根莖類

這些類別(如菠菜、空心菜、紅蘿蔔、白蘿蔔)易吸附土壤與水中的重金屬。購買時應特別選擇有檢驗報告或產地清楚的品項,並避免長期攝取同一品種


3. 洗滌與烹調可減少殘留

雖然不能完全清除,但流動清水沖洗、去皮、汆燙等方式,能減少部分表層殘留金屬。


4. 補充幫助排毒的益生菌與營養素

研究指出,特定益生菌(如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)具備重金屬吸附力,有助於鉛與鎘的腸道螯合與排出。搭配高纖飲食、含硫化合物(如十字花科蔬菜)也有助排毒。
 


有機不是萬能,但選擇有意識更重要

「有機」不是萬靈丹,但它代表了一種更永續、更透明、更接近自然的飲食選擇。在當今無可避免暴露於重金屬與環境毒素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具備風險意識,理解每一口吃下的東西從哪裡來、經過什麼過程

你不需要百分之百只吃有機,但可以從「挑選來源」、「閱讀標示」、「瞭解環境」開始,讓吃變成一種主動的選擇,而不是被動接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