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Kahn

對許多人來說,夏日到澎湖旅行,在海邊現剖一顆鮮甜的海膽,是最奢侈的味蕾享受。然而,今年再次傳出的檢驗結果,為這份浪漫打上了一個沉重的問號——澎湖縣市售海膽被檢出重金屬鎘超標

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(食藥署)最新公布的監測報告,去年度 10 至 12 月共抽驗 73 件市售食品,結果有 5 件檢出鎘含量不符標準,其中包括一件來自澎湖的海膽,鎘含量達 0.4 毫克/公斤(ppm),超過現行 0.3 ppm 的限量規定。雖然違規批次已立即下架並開罰 3 萬元,但這已經不是澎湖海膽第一次出現類似問題

為什麼海膽會「超標」?

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的複查顯示,當地捕撈海域並無明顯重金屬污染源,且澎湖本地並沒有電鍍廠等重工業,研判本次超標屬於偶發事件。然而,問題的爭議點也在這裡——現行海膽鎘限量標準是歸類在「其他水產動物」項目管理,僅 0.3 ppm,比類似生物(如牡蠣、小管的 1 ppm、蝦蟹的 0.5 ppm)來得嚴格。因此,縣府已向衛福部建議重新檢視,是否應獨立訂定更符合實際生態與食用狀況的標準。

鎘是什麼?它有多危險?

鎘是一種常見於環境的重金屬,可來自天然礦物,也可能因工業排放進入土壤與水域。人體攝入鎘後不易排出,會在腎臟、肝臟與骨骼中累積,長期暴露可能造成腎臟損傷、骨質疏鬆,甚至影響神經系統與生殖健康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將鎘列為一級致癌物,雖然一般飲食中的微量鎘不會立即造成急性中毒,但長期攝入仍會累積風險,尤其是孕婦與孩童對其影響更為敏感。

不只有海膽,中鏢名單還包括這些食物

在同一波檢測中,還有冷凍丁香魚、巴西蘑菇與黃金亞麻籽檢出鎘超標。例如,高雄與台南的巴西蘑菇檢出鎘含量分別達 6 ppm 與 7 ppm,遠超過標準值 2 ppm;苗栗的黃金亞麻籽與宜蘭的丁香魚也出現類似情況。
違規產品全數立即下架,部分業者因無法提供來源文件或複驗仍不符規定,被依法開罰 3 萬元,並列為後續加強稽查的對象

這是偶發事件,還是警訊?

雖然澎湖海膽多數檢驗結果安全,但近兩年已多次出現鎘超標紀錄,其中甚至有同一市場攤販被連續驗出不合格。這讓人不得不思考:

  • 是否存在特定季節、特定水域的高風險?
  • 目前的抽驗頻率與覆蓋率是否足以捕捉真實風險?
  • 標準值是否過低,或消費者應該更謹慎選購

對於喜愛生食海膽的民眾來說,這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健康議題。

消費者該怎麼做?

  1. 選擇可信來源
    優先購買有檢驗證明或來自正規通路的水產品,減少來源不明的風險。

  2. 適量、分散攝取
    再營養的食物也不宜過量食用,尤其是可能累積重金屬的貝類、海膽、某些深海魚

  3. 留意政府公告
    食藥署定期公布食品抽驗結果,消費者可透過官網或新聞追蹤最新資訊。

  4. 孕婦與兒童特別注意
    胎兒與兒童對重金屬更敏感,避免在孕期、大量哺乳期食用高風險海產。或者,也可在日常補充可排除重金屬的益生菌(如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),已有研究表明該菌株可螯合體內重金屬、協助代謝,降低累積風險,為寶寶的健康多一層防護。

政府的角色與後續行動

食藥署已表明會持續執行食品重金屬監測,對違規品項採取下架、罰款、追蹤等措施;同時,部分縣市政府也建議重新評估特定食品的限量標準,以更符合實際風險管理需求。
未來,如果檢驗數據持續顯示某些食材在特定條件下容易超標,可能會導致更嚴格的檢驗頻率,甚至限制捕撈與銷售。

重金屬監測不該只是事後懲罰
海膽的鮮美是大海的禮物,但安全才是美味的基礎。這次的澎湖海膽事件提醒我們,重金屬污染雖然看不見、摸不著,卻能在長期中累積影響健康。作為消費者,我們不必過度恐慌,但應該用知識保護自己,關注檢驗資訊、選擇可靠來源,享受美食的同時,也守護健康的底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