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海鮮竟吃出腎臟病?一名64歲熱愛海釣的李先生,長年攝取自釣海鮮,竟在毫無症狀的情況下發現腎功能只剩一半。深入檢查後,體內「砷」含量竟超過正常值近六倍。這個案例為我們揭示了重金屬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隱形危機。

Designed by Freepik


砷:沉默的腎臟殺手

台中榮總近日公布一項案例,64歲的李先生由於家族有腎病史,加上長期患有痛風,定期接受健檢。最新一次檢查中,雖然沒有任何中毒相關的臨床症狀,例如噁心、嘔吐、黃疸或極度疲倦,卻意外發現他的腎功能已出現明顯衰退,肌酸酐清除率僅為 46 mL/min,屬於中度慢性腎病

進一步檢查顯示,李先生尿液中的砷含量高達 586.9 µg/L,遠高於一般人標準值(<100 µg/L)。其餘重金屬(如鉛、鎘、汞)則在正常範圍內。

這也揭示出砷中毒最棘手之處:潛伏、無聲,卻可能悄悄對腎臟造成不可逆傷害


重金屬砷從哪來?

李先生長年熱愛海釣活動,經常自行捕撈並食用海釣海鮮,這可能成為砷進入體內的主要來源之一。雖然目前無法100%證實海鮮與砷超標之間的直接關聯,但這類深海或底棲魚類確實存在重金屬累積的風險

環境醫學專家指出,除了飲食外,砷的暴露來源還包括:

  • 受污染的地下水或井水
  • 礦區、工業區附近的食物或土壤
  • 不明來源的草藥或保健品
  • 大型深海魚(如旗魚、鯊魚)
  • 農藥殘留或化學工廠排放

不僅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列為 Group 1 致癌物,還具有明確的腎毒性,對健康影響極大。


解毒與恢復:早期檢測是關鍵

李先生在檢出異常後,接受台中榮總的毒物專科治療,搭配解毒劑 Acetin(愛克痰) 使用,並調整飲食。短短兩個月內,體內砷濃度已降回正常值,肌酸酐清除率也從原本的 46 mL/min 回升至 85.9 mL/min,腎功能幾近恢復正常。

這起案例顯示,即使重金屬傷害已經發生,只要及早發現與介入,仍有機會逆轉腎功能受損


不只個案:中台灣研究顯示普遍性問題

根據台中榮總毒物科鍾牧圻醫師團隊於2022年發表於《Environmental Health》的研究,針對中台灣1600多位民眾進行檢查後發現:

  • 即使血中金屬濃度未達中毒標準
  • 多重金屬暴露(如砷、鉛、鎘)仍會與腎功能下降產生顯著關聯
  • 長期暴露族群腎損風險提升 1.67倍
  • 若合併 葉酸缺乏 或 高尿酸血症,風險甚至上升至 2.83 至 4.16倍

這些數據讓我們知道,重金屬暴露並不是少數人的問題,而是整體社會潛在的健康風險


一般人該如何自保?

面對這類「無聲傷腎」的健康危機,我們能做的預防措施包括:

  1. 定期健檢並檢測重金屬濃度
    特別是有腎臟病家族史、長期食用深海魚類或曾接觸工業/農業污染

  2. 選擇來源清楚、定期檢驗的海鮮與保健食品
    避免來路不明的產品,特別是草藥、礦物補充

  3. 多攝取葉酸與控制尿酸
    有助減少腎損風險與金屬傷害的共同影響

  4. 環境與飲水安全注意
    如使用濾水設備、避免飲用未過濾的地下水

  5. 一旦有腎功能異常,主動檢查重金屬項目
    錯過黃金治療期,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腎衰竭


吃出健康,也要吃得安心

李先生的案例,提醒我們即使沒有明顯症狀,環境中的重金屬仍可能對身體造成長期傷害。許多慢性病與體內污染息息相關,唯有透過正確的飲食選擇、主動的檢查習慣與早期介入,我們才能真正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。

海鮮美味固然難捨,但健康更值得守護。你知道自己體內的重金屬濃度嗎?也許,該安排一次完整的健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