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市面上的益生菌琳瑯滿目,功能標示五花八門,有的主打排便順暢、有的強調過敏調理,甚至還有鎖定孕媽咪或銀髮族的專屬配方。
但要怎麼挑,才能讓你買得安心、吃得有感?
營養學博士王涵,整理了 5 個簡單好記的選菌技巧,讓你下次買益生菌不再踩雷。
王涵 生泉生技 產品顧問
現任/弘光科技大學營養學系副主任
學歷/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
不同菌株,就像不同的專業醫師,各有擅長領域。
想改善排便不順?想穩定免疫?還是想減少脹氣?
先鎖定你的需求,再對應菌株,效果才明顯。
很多人以為「菌數愈多愈有效」,但其實超過一定數量,腸道未必能全部利用。
王涵博士指出,約 300 億活菌就很足夠,重點是能不能存活到腸道,而不是盲目追求高菌數。
有些產品號稱「十幾種菌一次補足」,聽起來很吸引人,但不同菌株之間可能互相競爭,反而降低效果。
與其追求「種類多」,不如選擇針對需求精準配方,讓菌株發揮最大功效。
益生菌就像種子,益生元是肥料,後生元是它們工作後留下的有益物質。
產品中同時含有這三者,能幫助好菌「活得久、長得好」,讓保養效果更穩定。
選擇有臨床實驗、科學數據支持的產品,才能真正吃得安心。
別只看包裝上的形容詞,要看看品牌是否提供檢驗報告與專利技術資訊。
很多人會問:「益生菌到底要空腹吃還是飯後吃?」
王涵博士建議:以產品標示為主。一般來說,飯後 30 分鐘到 2 小時是胃酸最淡的時候,益生菌比較容易活著到腸道。但如果產品採用包埋技術,能耐胃酸,也可以空腹吃。另外,記得搭配不超過 40°C 的水,避免高溫殺死好菌。
最後,益生菌的保養不是一天見效的事,建議至少持續吃 3 個月,才能評估是否達到預期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