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signed by Freepik

對大多數準媽媽來說,「胎盤」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,能夠為胎兒篩選出危險物質,保障小生命在子宮內的安全發育。然而,最新的研究顯示:這層防護其實並非堅不可摧。一些外來毒素——尤其是重金屬與環境污染物,能悄悄穿越胎盤屏障,進入胎兒血液,對腦部與神經系統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

在你未曾察覺的日常環境中,這些風險正悄悄存在。


胎盤的角色:篩選者,不是守門人

胎盤的確是一個強大的器官。它不僅負責供應氧氣與養分給胎兒,還會排出胎兒代謝產物、調節免疫功能,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胎兒免受細菌與某些毒素的侵害。但許多人誤以為胎盤可以「萬無一失地過濾所有有害物質」,事實並非如此。

許多有機污染物、脂溶性毒素,甚至某些金屬離子,其分子結構足以穿越胎盤,進入胎兒循環系統。研究指出,鉛(Pb)、汞(Hg)、砷(As)、鎘(Cd)等重金屬,都能在孕期透過母體血液進入胎盤,累積於胎兒體內。

而一項發表於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》的研究指出,即使是在低濃度下,鉛的暴露也與胎兒腦部發育遲緩及認知功能受損有關。[1]


胎兒血液不是「縮小版大人」:更高的吸收率、更弱的排毒能力

與成人相比,胎兒的器官尚未完全發育,肝腎代謝功能薄弱,因此對毒素的「解毒」與排除能力明顯不足。同時,胎兒血液的蛋白質組成與pH值,也會影響某些物質在體內的活性與吸收速度。

這表示:即使母體僅暴露於極微量的毒素,對胎兒來說,卻可能產生放大效應

根據2022年刊登於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的一項研究,研究團隊針對171對母嬰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,發現多達109種外來化學物質能夠同時在母血與臍帶血中被偵測出,其中許多為塑化劑、阻燃劑或工業副產物。[2]

這些物質中,有超過一半從未在胎盤中的傳遞機制被廣泛研究過,也意味著我們對胎盤防禦力的理解,仍有極大空白


穿越胎盤的「無聲殺手」:重金屬如何改變胎兒大腦發育

胎兒的大腦在懷孕第3週起就開始發育,而在第8週到20週之間,神經系統進入快速分裂、連接、分化的階段。這段時間任何毒性干擾,特別是重金屬,都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。以下簡單舉例:


  • 鉛離子可經由母體血液進入胎盤,再進入胎兒的腦部,干擾神經細胞的成熟與突觸形成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早已明確指出:「沒有任何一種鉛濃度對兒童是安全的。」[3]
    另一項在中國進行的大規模隊列研究發現,孕期血液中鉛濃度每增加1 μg/dL,嬰兒出生後的語言表現評分下降0.84分,認知能力分數也顯著偏低。[4]


  • 汞同樣是另一種具神經毒性的重金屬,尤其是甲基汞。研究發現,它可輕易穿透胎盤及血腦障壁,累積於胎兒小腦與大腦皮質,與日後注意力不足、語言發展遲緩、自閉症傾向有關聯。[5]


科學不是恐嚇,而是讓我們做出更聰明的選擇

這並不是一篇讓人恐慌的文章,而是一份科學資訊提醒:我們不能再以「胎盤會擋住」作為對抗環境風險的心理安慰

你或許不能完全避免空氣中的重金屬微粒,但你可以:

1. 選對飲食來源

  • 少吃大型魚類(如鮪魚、旗魚),改選汞含量低的魚(如鮭魚、鱈魚)
  • 購買通過檢驗的米、蔬菜與副食品
  • 攝取足夠的鐵與鈣來降低重金屬吸收[6]

2. 注意飲水與餐具

  • 使用具鉛去除功能的濾水器
  • 避免長期飲用地下水或使用劣質鋁鍋、不明金屬容器

3. 檢視化妝與個人用品

  • 選擇有清楚標示成分與檢驗合格的保養品
  • 避免過度使用指甲油、染髮劑、廉價彩妝品

4. 補充具排毒功能的益生菌

  • 特定益生菌株(如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已被證實能與鉛、鎘結合並協助排出體外。[7]
  • 腸道健康是防線的起點。

5. 定期產檢並主動詢問風險評估

  • 部分產檢單位提供重金屬風險評估、微量元素檢測,可根據需求主動提出。

你看不見的風險,卻真實存在胎兒體內

當我們說「胎兒發育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精密工程」,那麼「血液與胎盤的傳遞機制」就是那條每日運作、卻不容出錯的高速公路。任何錯誤的物質進入,都可能在無聲中改寫一個生命的起點

孕期的選擇,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健康,更是為了讓下一代的神經發育在一個乾淨、安全的起跑線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