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每一次火災意外的發生,對於家庭與社會而言,都是一份沉重的傷痛。當生命無常來到,我們除了心疼與惋惜,更希望能從中學會守護自己與身邊的人。火焰或許會熄滅,但留下的影響,卻往往比想像中更深遠。
在現代城市裡,建材、家具、電子產品、塗料與塑膠中,都含有不同種類的金屬與化學物質。當這些材料在高溫下燃燒,會釋放出大量的毒性物質,其中就包括鉛(Pb)、汞(Hg)、砷(As)、鎘(Cd)、鋁(Al)等重金屬。這些微小的顆粒隨著濃煙飄散,不僅污染空氣,還會沉降到土壤與水源,成為長期的環境毒素。
你以為火滅了,危險就結束了嗎?其實不然。火災後的灰燼與粉塵中,常常殘留大量重金屬微粒。這些顆粒直徑極小,可以隨著空氣再次飄散,甚至進入人體呼吸道,長期累積在肺部、血液與器官。對孩童與孕婦而言,更是極大的威脅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鉛沒有安全的暴露劑量,任何接觸都可能對健康造成風險。不同金屬的危害包括:
火場清理人員往往會戴上口罩與防護衣,但居民呢?許多受火災影響的社區,其實長期暴露在殘留的重金屬之中。被風吹散的灰燼可能落在菜園、飲水來源,甚至屋內的家具與衣物上,讓家人無形中長期接觸到這些毒素。
近年來,世界各地的火災調查皆發現,火災後的灰燼中重金屬含量往往超標數倍。例如,美國加州大火後,當地居民土壤中的鉛與砷濃度急速上升;澳洲森林大火後,也曾檢測到雨水中出現高濃度的鋁與鎘。這些案例提醒我們:火場不只是當下的破壞,更是長期的環境毒害。
面對火災後的重金屬風險,個人與社區可以採取一些行動:
火災只是重金屬進入人體的眾多途徑之一,環境污染、飲食與生活習慣,都可能讓我們每天都在「微量吸毒」。這並非危言聳聽,而是科學證實的事實。因此,除了火災後的防護,日常生活中也應建立重金屬防禦意識,從飲食選擇、環境檢測到日常保健,全面降低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