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「食安至上」的時代,當我們拿起超市貨架上的知名品牌食品,總以為品質和安全是理所當然。然而,現實卻一再打破這個信任泡泡。從嬰兒食品到知名補充品,近年來多起檢驗報告顯示,即使是大型食品廠商,其產品仍可能驗出鉛、鎘、砷等重金屬超標的情況。這讓許多人不禁想問:

為什麼在科技發達、法規完善的今天,食品重金屬污染依然難以根除?

答案,不只是一個。

Designed by Freepik


一、污染從源頭開始:你看不見的土壤與水源

重金屬污染不總是「被添加進去」的,多數情況下,它們早已存在於自然環境中。農田土壤中含有不同程度的鉛與鎘,污染源可能來自:

  • 工業廢水排放、
  • 過量使用磷肥與農藥、
  • 廢棄物掩埋滲透,
    這些都會讓農作物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有害元素。

原料就已受污染,無論後續加工多嚴謹,最終產品仍可能不合格


二、從農田到餐桌:製程中的風險環節

除了原料風險,重金屬還可能在加工製程中被引入。例如:

  • 使用老舊設備(如焊接處釋出鉛)
  • 包裝材質中含有金屬穩定劑
  • 跨國供應鏈中的加工流程不一致

金屬元素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殘留,與製程設備材質密切相關。例如金屬管線若未定期更換,可能會因腐蝕釋出重金屬,進一步污染產品。


三、法規不是萬靈丹:制度與實務間的落差

台灣與多數國家皆訂有食品中重金屬的限量標準,但問題在於:

  • 檢驗是抽樣進行,而非每批都測
  • 不同國家標準差異極大
  • 長期低劑量暴露未必超標,卻仍有風險

以美國為例,2019 年一份由國會針對嬰兒食品發起的調查報告指出,包含 Gerber、HappyBABY 等品牌產品中,鉛與砷濃度雖未超出FDA規定,但仍遠高於理想的安全攝取值,引發社會高度爭議。

換句話說,合法不代表安全,有時法規只是最低限度的標準


四、品牌光環不能代替透明制度

令人痛心的是,多數重大重金屬事件發生時,涉事企業都是聲譽良好的大品牌。這不是因為他們刻意隱瞞,而是:

  • 品牌規模越大,供應鏈越複雜
  • 海外代工與採購更難即時掌控品質
  • 企業對原料端的管控能力有限

當我們看到包裝上寫著「天然」「無添加」「產地嚴選」時,往往忽略了這些描述未必涵蓋重金屬檢驗報告的透明程度


五、我們可以怎麼做?讓「安全吃」不只是運氣好

面對看不見的風險,我們不能只仰賴廠商或法規,還可以從以下方式開始自保:

  • 看懂產地與檢驗報告

    選擇有清楚標示來源與第三方檢驗報告的品牌,尤其是針對「鉛、鎘、砷、汞」四大重金屬有明確數值與合格證明者。

  • 減少高風險食品的攝取頻率

    如深海魚類、特定中藥材、某些進口穀物等,建議輪替攝取並觀察來源

  • 補充有助於重金屬代謝的營養素或益生菌

    研究指出,特定乳酸菌株(如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BM01)具有與鉛、鎘等結合並協助排出體外的能力。雖然這類補充品不能取代飲食管理,但可以做為日常預防的輔助策略


我們需要的,是資訊透明與選擇自由

知名品牌重金屬超標的事件,並不只是個別企業的疏忽,它更暴露了現代食品供應鏈中層層堆疊的「不確定性」。這不是要讓人恐慌,而是要提醒:

「我們吃下什麼,不該只是憑感覺,更該有選擇的知情權。」

下一次你看到某食品寫著「天然」「有機」「無毒」時,不妨多問一句:這句話的背後,有沒有數據與證據支持?那,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