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你每天喝的那杯水,真的乾淨嗎?它看起來透明無色,但裡面可能藏著一種世界級的慢性毒物——『砷』。這不是危言聳聽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早已將砷列為一級致癌物,而它造成的災難,曾在孟加拉奪走上萬條人命。


(一)一場「喝水喝出來」的國際悲劇

上世紀 90 年代,孟加拉為了解決飲水衛生問題,大量開鑿地下水井。沒想到深層含水層裡蘊藏著高濃度的砷。當地居民一喝就是二、三十年,皮膚開始出現黑斑、潰爛,接著是癌症、腎病變。有學者稱那是「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慢性中毒事件」。


(二)從孟加拉到台灣,這場危機其實不遠

在台灣,環保署歷年地下水監測也發現:屏東平原、嘉南平原、宜蘭蘭陽平原等地的部分水樣,砷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
雖然自來水源多經處理,但仍有不少農村、魚塭、工業區沿用地下水灌溉或清洗。這些「看似乾淨」的水,最終仍可能進入食物鏈——稻米、蔬菜、魚蝦,甚至回到我們的餐桌。換句話說,砷不是在遙遠的礦區或污染工廠,而是在我們的生活裡,慢慢滲透


(三)砷對身體的慢性傷害:從皮膚到腎臟

砷在體內會干擾細胞代謝、造成氧化壓力與DNA損傷。長期累積的結果包括:

  • 腎臟損傷:研究顯示,尿中砷濃度每增加10%,腎絲球過濾率(eGFR)會下降約0.16 mL/min/1.73 m²。
  • 皮膚變化:色素沉著、皮膚角化,是最早期的中毒信號。
  • 代謝異常與癌症:與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肝癌、膀胱癌及肺癌風險升高相關。

對孕婦與兒童而言,砷更具威脅。孕期暴露會影響胎兒發育、增加早產風險兒童暴露則可能造成智力發展遲緩與免疫力下降。這是一種沒有劇烈症狀、卻會逐年吞噬健康的毒素


(四)為什麼砷難以排出?

人體主要透過腎臟與肝臟代謝砷,但代謝過程需要大量抗氧化物與維生素支持。當腎臟功能下降、或營養不足時,砷就容易累積。這也是為什麼高齡者、慢性病患者或代謝功能較弱的人,會更容易受到砷的影響。但我們能做什麼:

  1. 喝乾淨的水:避免長期飲用未檢測的地下水,確保飲水來源通過安全標準。
  2. 少吃重金屬高風險食物:減少大型掠食魚、來源不明米或海鮮。
  3. 守護腸道菌相特定益生菌的菌株可與部分重金屬結合、減少吸收,幫助體內自然排毒。

(五)沉默的毒,不代表可以忽視

砷進入體內後,腎臟是主要受害者。但當腸道菌相維持健康,部分好菌能幫忙「攔截」重金屬,減輕腎臟負擔。專利菌株 NBM01 已被證實能協助重金屬代謝、維持腸道平衡,若搭配B群營養,能讓排毒更溫和、腎臟更輕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