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你有聽過「慢性發炎」嗎?
不是哪裡紅腫熱痛那種「急性發炎」,而是身體默默、長期處在一種「低度慢性發炎」的狀態—你可能沒感覺,但它每天都在默默傷害你。
根據美國心臟協會(AHA)的研究指出,長期慢性發炎,會讓腎衰竭的風險增加 1.4 倍。不只如此,還會提高中風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率。
到底為什麼「發炎」這麼嚴重?我們不是每天都在發炎嗎?
發炎,其實是身體在對抗外來威脅時的一種保護反應。
例如你不小心割傷手,傷口會紅腫、發熱,那就是發炎的表現,代表身體正在修復。
但可怕的是—如果這個反應持續不退,身體就像每天都在打仗,結果免疫系統疲乏,健康組織也被牽連,長期下來造成更多的問題。
很多慢性病的元兇其實都跟「慢性發炎」有關,包括:
換句話說,你的身體如果一直處在「低度發炎」的狀態,就等於在加速老化與器官損壞的過程。
最棘手的是,這種慢性發炎不像流感那樣會發燒、咳嗽,它可能是你每天小習慣一點一滴造成的,像是:
你可能完全沒症狀,但體內已經「悶燒」好一陣子了。
直到有一天,健檢數據出現異常、腎絲球過濾率變低(eGFR 低於 60),才發現情況嚴重。這時候,再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腎臟是過濾血液、排毒的重要器官。
當身體長期處在發炎狀態,免疫細胞與發炎因子會不停攻擊腎臟微血管,導致:
而台灣的洗腎人數全球第一,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要每週進出診所三次,只為了維持生命,這背後其實就是「慢性發炎沒控制好」的惡果。
是的。慢性發炎會讓血管內皮受損,讓血脂、膽固醇更容易沉積,形成動脈硬化,增加血栓、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。
根據《Lancet》期刊報導,CRP(一種發炎指數)升高與中風風險高度相關。
所以你以為只是關節酸痛、容易疲累,其實體內早就拉警報了!
你沒看錯,「腸道健康」就是抗發炎的關鍵。因為有超過 70% 的免疫細胞,都住在腸道。
當腸道菌失衡、腸壁破損(腸漏症),有害物質會滲入血液,引發全身性慢性發炎。
我們相信,真正的健康不是「等生病再來救」,而是每天一點點,為身體降火、減壓、排毒的保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