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經驗:一到換季就打噴嚏、流鼻水;或是一喝牛奶、吃到特定食物,就立刻皮膚癢、腸胃不舒服?現代人過敏的比例越來越高,幾乎成了「文明病」之一。很多人以為過敏只是因為空氣不好、環境變差,但真正的關鍵,其實藏在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和腸道裡。


(一)過敏,其實是免疫系統的誤判

免疫系統的工作,就像是人體的「守門員」,負責辨識敵人(細菌、病毒)與朋友(食物、環境)。然而,過敏體質的人,免疫系統往往會把一些原本無害的東西(像是花粉、塵蟎、牛奶、堅果)錯認成「危險入侵者」,然後發動全面防禦。這時,身體會釋放出免疫球蛋白E(Immunoglobulin E, IgE)引發一連串的反應:流鼻水、咳嗽、皮疹、甚至氣喘。這就像是誤拉了警報器,結果害自己手忙腳亂。


(二)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?

如果你總是懷疑「是不是體質太敏感」,其實可以透過醫學檢測來了解。

常見的過敏相關檢測,就是抽血測 免疫球蛋白(IgE 或 IgG)

  • IgE 檢測:能幫助確認即時性過敏,像是花粉、塵蟎、海鮮過敏。
  • IgG 檢測:則被部分醫師用來觀察延遲性食物過敏,雖然臨床上仍有爭議,但很多過敏族群透過這些數據能找到參考方向。

檢測數字不是最終答案,但它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免疫狀態,讓你知道「身體是不是正在過度反應」。最重要的是:知道問題在哪裡,才有機會從根源做改善。


(三)腸道與免疫:關鍵的隱形連結

很多人會問:「過敏不是呼吸道或皮膚的問題嗎?怎麼會跟腸道有關?」

其實,人體大約有 70% 的免疫細胞,集中在腸道黏膜(intestinal mucosa)。腸道不只負責消化,它更像是「免疫總部」,透過與腸道菌相的互動,決定要不要對外來物質發動攻擊。如果腸道菌群失衡,壞菌增多、好菌減少,腸道的屏障功能會變弱。這種情況下,原本應該阻擋的物質可能直接「漏」進血液,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,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腸漏」現象。


(四)過敏根源:發炎與失衡的循環

當腸道屏障受損,身體就會進入一種「慢性低度發炎的狀態。」這種發炎不會馬上讓你重病,但卻會默默地影響免疫系統的判斷力。
於是,你可能發現,一點花粉就讓鼻子大爆發,一杯牛奶就引起腸胃不適,甚至在壓力大的時候,皮膚也開始冒出紅疹。看似不同器官的問題,其實都來自同一個源頭:免疫系統在失衡的狀態下,對外在刺激過度反應。

這就是典型的惡性循環腸道屏障受損 → 發炎加劇 → 免疫失衡 → 過敏更嚴重 → 腸道再度受影響。只要沒有打破循環,過敏就會反覆發作。


(五)益生菌:從根源幫助調整免疫

那麼,該怎麼做才能讓免疫回到平衡?
除了避免已知的過敏原,更重要的是調整腸道環境。這就是為什麼益生菌在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。

益生菌能幫助:

  1. 維持菌群平衡:抑制壞菌生長,讓好菌發揮保護作用。
  2. 加強腸道屏障:降低腸漏風險,減少外來物質亂竄。
  3. 調控免疫反應:幫助免疫系統分辨「敵友」,避免過度反應。
  4. 產生後生元:能幫助抗發炎、支持腸道健康。

多篇臨床研究也指出,特定菌株對緩解過敏症狀(像是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)具有一定效果,關鍵就在於它能協助免疫「重新學會冷靜」。

我們在推廣的益生菌產品,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:不是單純壓制症狀,而是幫助身體找回「免疫的平衡點」
唯有從根源改善,過敏人生才有機會真正鬆一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