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你可能聽過「海鮮吃多會重金屬超標」,但真正被驗出「鎘」的次數,其實比想像中還多。從生蠔、丁香魚、旭蟹到海膽,近年台灣食品檢驗中,鎘屢屢超標登上新聞。這不是單一品牌的問題,而是整個環境污染的警訊。
鎘是重金屬的一種,廣泛存在於電鍍業、電池、塑膠與顏料中。工業排放、土壤流入與海洋沉積,會讓鎘經由食物鏈層層累積,最終進入人體。魚貝類特別容易「藏鎘」,因為牠們生活在海底或濾食性環境中。像牡蠣、蛤蜊、章魚、魷魚這些「底棲族」,體內的鎘濃度往往比其他魚類更高。

當我們吃下被污染的食物,鎘會經由腸道吸收、進入血液,最終被送往腎臟與肝臟儲存。不同於鉛或汞,鎘在體內的「半衰期」非常長,這正是為什麼鎘被稱為「慢性腎毒」。
*鎘對兒童、孕婦也有極大的傷害?點此查看更多
腎臟就像人體的過濾網,負責把血液中的代謝廢物與毒素排出。當鎘在腎臟中累積,會直接傷害腎小管細胞,導致蛋白尿、腎絲球過濾率下降(eGFR 下降),最終演變成慢性腎臟病。
已有多篇研究顯示,鎘濃度愈高者,慢性腎病風險上升有極大的相關。這種損害是漸進、無聲的,初期幾乎沒有症狀,直到出現疲倦、水腫、泡泡尿時,往往已經太晚。
📍Ferraro PM et al., BMC Public Health 2010
📍Jalili C et al., 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 2021
近年研究發現,腸道菌相在重金屬排除上扮演重要角色。特定益生菌 NBM01 能與鎘、鉛等重金屬結合,阻止它們進入血液,同時促進糞便排出。這代表「腸道健康」其實與「腎臟負擔」息息相關。當好菌足夠,腸道就能成為第一道防線,讓腎臟少一點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