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研究中心 健康編輯 Joan

(一)花蓮光復鄉「爛黑泥」背後的隱憂

九月底的豪雨過後,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,讓光復鄉的道路被厚厚的黑泥覆蓋。遠遠望去,整片道路與田地像是被一層「爛黑泥」吞沒,這些看似普通的泥,其實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風險——地質重金屬釋出


(二)「爛黑泥」從哪裡來?

根據土木技師的分析,這次事件的黑泥主要來自於泥岩。泥岩在乾燥時呈灰色,但一旦遇水,會軟化成為膠狀,再混合山上沖刷下來的沙土,顏色便轉為黑灰,才形成這種「一片烏漆抹黑」的景象。

表面上看來,這似乎只是單純的地質現象,但不同於一般水災的洪水,這次屬於泥流型災害。它不僅帶來大量土石與沉積物,還可能將山體深處原本被封存的物質一起沖刷出來,其中就包括重金屬。


(三)天然重金屬也可能變成危險

花蓮屬於變質岩區,根據地質與公衛專家指出,這些岩層裡往往含有砷(As)、鉛(Pb)、鎘(Cd)、鎳(Ni)、鉻(Cr)等重金屬元素。當山崩、土石流或堰塞湖溢流發生時,這些元素更容易釋出,進入河川、農田甚至地下水。

不少人會誤以為「天然的」就沒有危害,但其實天然的重金屬一旦進入食物鏈,同樣可能造成健康風險。回顧 921 大地震後的部分土石流沉積物檢測,就曾發現重金屬濃度明顯升高國際案例也有相似狀況:日本豪雨、土耳其洪水,檢測當地地質時也發現農業化學物質與重金屬殘留。


(四)潛在的公共衛生風險

一旦水源與農田受到污染,長期下來,居民可能暴露於重金屬環境中。公衛師特別示警,長期攝入或吸收重金屬,會對健康造成慢性影響:

  • 腎臟負擔:鉛、鎘等重金屬可能干擾腎臟功能,影響代謝與排毒。
  • 肝臟傷害:肝臟是解毒器官,長期接觸重金屬容易造成肝細胞損傷
  • 神經系統影響:砷、鉛等與神經毒性相關,可能引發認知、記憶與學習能力下降
  • 免疫力與慢性病風險:慢性暴露甚至與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。

這些影響並非立刻發生,而是隱匿、緩慢累積,正因如此更需要警惕。


(五)為什麼要立即檢測?

在救災的第一線,大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道路搶通、居民安置與清理工作。但公共衛生專家提醒,若忽略了水質與沉積物的檢測,可能會埋下「二次災害」的隱憂。

基於風險預防原則,政府與相關單位必須同步進行:

  1. 水質檢測:檢驗飲用水、灌溉水是否受到重金屬污染。
  2. 沉積物分析:掌握泥漿與土石的成分,確定污染源。
  3. 長期監測:不僅是災後一次檢驗,而是持續追蹤濃度變化。
  4. 居民衛教:讓當地居民知道潛在風險,懂得自我防護。

(六)災後清理的健康提醒

除了重金屬風險,疾管署也提醒,災後環境潮濕、污泥遍布,容易滋生細菌與病原體。類鼻疽、鉤端螺旋體病、腸胃炎等傳染病風險升高。

因此,進入災區協助清理的志工與居民,必須注意:

  • 穿雨鞋,避免腳部直接接觸污泥
  • 配戴防水手套,減少皮膚傷口接觸
  • 戴口罩,避免吸入灰塵與污染顆粒
  • 所有食材、飲水務必煮沸煮熟
  • 清理後要徹底洗手,保持個人清潔

伸出援手之前,先保護好自己,才不會因為救災反而染病。


(七)從災害學到的教訓

光復鄉的「爛黑泥」事件,讓我們再次意識到,天然災害不只是眼前的道路受阻與房屋毀損,還可能帶來看不見的健康威脅。這提醒我們,救災與防疫、公衛檢測必須並行。唯有結合地質調查、水質監測與居民教育,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風險,降低長期的傷害。

天然的重金屬並不是無害的,它們一旦進入我們的飲水、食物鏈,可能比災害本身更持久、更難察覺。這是值得社會大眾與政府單位共同關注的隱憂。

📍 資料來源:yahoo新聞